内蒙古高原
内蒙古高原
内蒙古高原位于中国北部(40°20′N~50°50′N,106°E~121°40′E),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马鬃山,南沿长城,北接蒙古。面积约130万平方千米。东西长约2000千米。海拔1000米~1400米。范围包括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及甘肃省的北部,是中国第二大高原。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起伏和缓,多宽广盆地。气候十分干燥,沙漠分布面积占全国沙漠总面积的37.8%。蕴藏煤、铁、稀土矿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并盛产中草药,同时也是中国最主要的畜牧业基地。
形成原因
内蒙古高原形成时代较近,是由于地壳的不断抬升而形成的。在地壳的抬升过程中,内蒙古高原区域的地块整个发生拗曲,形成平缓的丘陵和宽浅的盆地,同时其东面和南面有不同程度的翘起,形成周围的山脉将内蒙古高原包围起来。整个地形过程使得内蒙古高原逐渐形成了一个由南向北逐渐下降的碟形高原,因此也为高原的干旱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气候条件
内蒙古高原特殊的地质条件导致了特殊的气候条件:冬季寒冷,在高原地带形成高压区,因此降水极少;夏季炎热,高原地带成为了低压区,并且边缘的山地截留了大部分的水汽,使其难以向外输送,最终导致内蒙古高原夏季雨量颇高。
内蒙古高原气候十分干燥。沙漠广布,占全国海沙漠总面积的37.8%。夏季风弱,冬季风强,气候干燥,冬季严寒,日照丰富。年平均气温3℃~6℃,西高东低,炎热天气很少出现。年降水量分布东多西少,介于150毫米~400毫米,降水年际变化大。年平均风速4米/秒~6米/秒,从东向西增大。8级以上大风日数50~90天,冬春两季占全年大风日数的60%左右。风速6~7米/秒即可发生明显的起沙。高原西部,年沙暴日数达10~25天。风多而大对牧业生产不利,但却为高原上重要动力资源。高原西部年沙暴日数达10天~25天。太阳年总辐射量500~670千焦耳/平方厘米,年日照2600~3200小时,是全国日照时数较多地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