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
玉皇顶
泰山,位于中国山东省中部,贯穿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其主脉、支脉、余脉涉及周围十多个县。其东西全长约200千米,南北约50千米。它位列中国“五岳”之首,称为“东岳”,更有“天下第一山”的美誉。泰山的主峰玉皇峰居于泰安市城北,海拔达1532.7米。泰山的自然景观高大宏伟,流传几千年的人文景观的更是意义非凡。这里著名的风景有日观峰、仙人桥、天烛峰、百丈崖、望人松、龙潭飞瀑、五大夫松、三潭飞瀑等。1987年,泰山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它是中国首例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项目。
发展史
泰山主要由混合岩、混合花岗岩以及若干种片麻岩等岩石构成,属于太古代岩类。今山东省西部地区曾有巨大的沉降带,造山运动其上岩层褶皱隆起,形成陆地,历经20亿年的风化剥蚀,地貌逐渐平缓。约6亿年前,泰山又一次入海。1亿多年后,再次抬升为陆地,成为一个较矮的荒丘。距今约为1亿年前的中生代晚期,泰山地层在燕山运动的影响下发生褶皱和断裂,山体迅速抬升。在距今约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中期,泰山的轮廓基本定型。
约40万年以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都表明,这一带有远古人类的活动。北麓的龙山文化与南麓的大汶口文化,都反映出黄河流域的文化发展状况。战国时期,齐国沿泰山而建的长城长约500千米。之后,秦始皇与汉武帝先后在这里封禅,泰山逐渐成为皇权的象征。
特色
泰山不仅自然风景雄伟秀丽,更融入了帝王封禅、诗文渲染以及工匠艺术等文化要素,构成了独特的泰山风景。风景区逐渐形成了以主峰玉皇顶为中心,主体呈放射状分布,以一条轴线贯穿,分为三重空间的格局。海拔150余米的泰安市,到海拔847米的中天门,再到1460米的南天门,最后到1545米的玉皇顶,山峦迭起,风景独特。
文化意味
泰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经过千年的文化积淀,泰山之上著名的人文景观难以计数。根据各朝各代的史书记载,泰山常是皇帝祷告上天,祈求国泰民安,以及举行封禅大典的地方。两千多年来,中国历史上曾有十二位皇帝前来泰山举行封禅。第一个在此举行大规模封禅仪式的是秦始皇,更在这里留下五大夫松的传说。汉武帝也在此封禅,他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帝王之一。这里无疑是集中体现中国政治文化的地方。同时,泰山也较为集中地汇聚了中国石刻文化的精髓,其上石刻、碑碣,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伟大成就,真草隶篆各体皆备,可称得上是中国书法与石刻艺术的博览馆。
泰山十八盘
泰山有3个“十八盘”。首先是从开山至龙门的“慢十八”;再到升仙坊的“不紧不慢又十八”;最后到南天门的“紧十八”,一共1630多台阶。“紧十八”西面有迎客佛,是一块侧影恰似佛头的大石,乍看之下,有高鼻秃顶,恰如佛面。十八盘的岩层陡峭,倾角在70~80度之间。泰山十八盘是登山路中最为险峻的地方,是泰山的主要景观之一。
南天门
在十八盘的尽头就是南天门,旧称三天门、天门关。其海拔达1460米。元中统五年(公元1264年),其为道士张志纯所建。南天门是阁楼式的建筑,拱形门洞为石质,门额上题有“南天门”三个字。此门主体为红墙,上有黄色琉璃瓦盖顶。门侧对联书有:“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的字样。南天门附近,围绕着泰山之顶的区域,被人们称为岱顶景区,约为1.6平方千米。人们还称之为“妙区”。
旭日东升
在泰山观日出是最动人心弦的事情,也是岱顶奇观之一。旭日自东方发出的第一缕曙光,天空由黑逐渐变为白、红色,又转为耀眼的金色。最后,太阳跃出水面,这种奇景在转瞬间发生,令人赞叹不已。
岱庙
岱庙是历代帝王的行宫,建造年代久远。古代帝王在登封泰山之前要在山下的岱庙里举行大典。岱庙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山石刻
泰山历代的刻石有2500余处,因此泰山堪称中国书法第一山。包括李斯碑、无字碑、张迁碑、孙夫人碑、鸳鸯碑、大观峰碑、云峰碑刻等。这些都体现了泰山在中国政治文化史中的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