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廷礼仪食制
《大清通礼》
在中国封建社会皇权高度集中的统治下,各种维护封建统治的典章礼仪制度严谨完备。皇家平日的饮食活动,时时处处都遵照一定的礼仪进行。若逢皇帝大婚、新皇登基或“国丧”等,其形式更为隆重。
皇家的喜庆婚丧、招待外邦使臣和各藩王大臣,皆由光禄寺主持。其饮宴皆有一定的规定:
在清代,光禄寺举办的“满席”,共分六等:
一等席用面120斤,席上有玉露霜方酥夹馅各4盘,白蜜印子、鸡蛋印子各1盘,黄、白点子松饼各2盘,音图例大饽饽6盘,小饽饽2盘,红、白饱馓子3盘,干果12盘,鲜果6盘,砖盐1碟。其陈设计高1尺5寸(折合公制0.5米),每桌银价8两,一般用于皇帝、皇后死后随筵。
二等席用面l00斤。席上有玉露霜2盘,绿印子、鸡蛋印子各l盘,方酥翻馅饼各4盘,白蜜印子、黄白点子松饼各2盘,饽饽以下与一等席同。其陈设设计高1尺4寸(折合公制0.42米),每桌银价7两2钱3分4厘,一般用于里贵妃死筵。
三等席用面亦为100斤,席上无黄、白松饼,另有四色印子4盘,福禄马4盘,鸳子4盘,其他与一等席同。其陈设计高1尺3(折合公制为0.39米),每桌银价5两4钱,一般用于贵妃、妃、嫔死后随筵。
四等席用面60斤,方酥以下大体与三等席同。其陈设高1尺3寸(折合公制为0.39米)。每桌银价4两4钱4分。主要用于元旦、万寿节、皇帝大婚、大军凯旋,公主或郡主成婚等簇宴以及贵人死后的随筵等。
五等席用面40斤,方酥以下大体与四等席同。其陈设计高l尺l寸(折合公制为0.37米)。每桌银价3两3钱3分,用于赐宴朝鲜进贡的正、副使臣,西藏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贡使,除夕赐下嫁外藩的公主及蒙古王公、台吉等的馔宴。
六等席用面20斤,无方酥夹馅、四色印子、鸡蛋印子、其余与五等到同。每桌银价2米2钱分。用于赐宴经筵讲书,衍圣公来朝,越南、硫球等国朝觐的使臣。
汉席自一等至三等,又有上席、中席之分,其品种主要是各类荤素菜肴,以至后来的人们视清宫的“满席”和“汉席”所具备的特色一向有“满点汉菜”之称。
清宫中,妃子产下皇子,有额外的优待。档案记载,慈禧在产下载淳后,“总管史进忠等为懿妃遇喜而每日增添粳米、小米、红粳米、碎红粳米、老黄米、大、小米、凉谷米。此8样米,每样7合5勺,芝麻4合,鸡蛋20个,自今日得给至小满月(产后12天为小满月)之日。”皇子的奶妈也受优待:“嬷嬷一人,每日用鸭子半只,或肘子、肺头轮流食用。”
清代初年,宴无定制。后妃、皇子、亲王、郡王及文武廷臣一经皇帝“钦定”,即可入宴。康熙年间,清代宫廷增设专门管理饮膳的机构和人员,不仅对皇帝饮膳、筵宴设立专档,还将重要的筵宴定为制度,如除夕、元旦、上元、端阳、中秋、七夕、重阳、冬至、万寿、大婚等宴载入《大清会典》,编入《大清通礼》,列为法定宴日,对与宴进酒事宜也都有专门记载。
清朝皇帝平时进餐称进膳或传膳。皇帝进膳,除宴会以外,都是单独摆桌,菜、汤都各有碗盖,临时才打开。制作饮食,各有专门机构。各种茶水和用牛奶、奶油、盐、茶熬制的奶茶,由御茶房供应,各样点心有饽饽房制作,正餐饭菜由御膳房供应,晚点,在宫内别有承办之处。每天正餐两顿,冬季,上午六、七点左右进膳,下午一点半左右进“晚膳”,晚上六点左右进晚点。每一餐如何预备,都一一开列清单,呈报内务府大臣画行照办。除夕、元旦是皇帝家宴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