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坐落在仰韶村南边的缓坡台地上,北依韶山,东、西、南三面环水,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同时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农作物主要为栗和黍。居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是猪和狗。居民村落,一般建在河流两岸的阶地或两河交汇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大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围有一条围沟,村落外有墓地和窑场。村落内的房屋主要有圆形或方形两种,早期的房屋以圆形单间为多,后期以方形多间为多。房屋的墙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泥里面的,也有用木头做骨架的。墙的外部多用草点燃烧过,用来加强其坚固度和耐水性。

在生产生活中,仰韶居民的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各种水器、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制作上多用手制法,即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进行烧制。在仰韶文化中期,开始出现轮制陶器。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这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一些陶器上留有布和编织物印下来的纹路,由此可见仰韶文化已有编织和织布的手工业。

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其主要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以及西王村三大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