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6700万年前,地球演化进入了地质历史上所谓“新生代”时期。这一时期地球演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逐渐隆起形成了一系列高大山脉,地质学上称之为“造山运动”,由此导致地球气候逐渐趋向寒冷。造山运动进行到大约1400万年前的时候,在亚洲和非洲的亚热带地区,由于气候变冷,大片茂密的森林变为疏林,迫使栖息于其中的森林古猿逐渐改变生活方式,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主要有两点变化:
(1) 学会直立行走
原先在茂密的森林中,树与树之间枝枝叉叉交错在一起,古猿完全不必下地活动。后来,密林变成了疏林,树与树之间、或一片小树林与另一片小树林之间,出现了较大的空隙。古猿吃完一棵树或一片小树林上的果实以后,就需要通过地面来到达另一棵树或另一片小树林。注意,古猿此时下地,并不是要马上开始地面生活,而是要通过地面,另外寻找可以果腹的树或树林。可以想象,当古猿在地面上一边走,一边寻找树上的果实的时候,很自然地就会努力将身体直立起来。这样,天长日久,古猿就学会了直立行走。
注意:仅仅古猿“下地”,还不能说明直立行走的原因。千百万年以来,马、牛、羊、虎、豹、狼等就一直在地面活动,但时至今日,它们仍然还是四脚着地。古猿之所以能学会直立行走,就在于它本来是在树上生活的,最初下地后,心还在树上,眼也还盯在树上。
(2) 学会使用天然工具
原先在茂密的森林中,古猿只需伸“手”,就可以得到足够的食物。后来,密林变成了疏林,树上的果实变得稀缺起来,这时古猿就不得不设法借助某种工具来获取那些“细枝末梢”的果实。由于常年树上生活,古猿的“手”本来就比较灵活,这使得它们能够折取一段树枝,来将那些细枝末梢的果实打落在地。这样,古猿就学会了使用天然工具。
注意:并不是“地面生活”,促使古猿学会了使用天然工具。地面生活的动物自古至今,不计其数,唯有从树上下来的古猿,才学会了使用天然工具。这道理还是因为古猿是“从树上下来的”,而不是本来就在地面生活。它们最初下地时,不过是将地面视作某种活动场所,它们的“家”还在树上,它们的食物仍然还是树上的果实。
由于发生了以上两点变化,就使古猿与一般的动物发生了区别。虽然从今天来看,这些变化非常微不足道,但从整个历史来看,却是一桩石破天惊的大事变。用哲学术语来讲,从只能依靠自身器官,到学会使用工具,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质变”,其意义就好比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一样,虽然稚弱到几乎没有独立生存能力,但却从此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相比较之下,以后的进一步学会制造工具、制造机器等等,虽然辉煌夺目,却都只能算作这一“质变”基础上的小小“量变”。
总之,古猿学会直立行走和使用天然工具以后,便初步进化为人类,古猿依靠自身器官获取食物的本能活动,也随之相应地变为人类的自觉使用工具的采集经济活动。这是采集经济的开端,同时,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开端。
从大约1400万年前开始,到大约200万或300万年前为止,刚刚脱离动物界的早期原始人类,在亚洲和非洲的亚热带山林地区,过着以采集为主的生活。采集是这一时期的根本特征和主要特征,其它社会经济特征都是由采集派生和决定的。具体分述如下:
由于发生了以上两点变化,就使古猿与一般的动物发生了区别。虽然从今天来看,这些变化非常微不足道,但从整个历史来看,却是一桩石破天惊的大事变。(请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