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磁山文化|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半坡文化|红山文化|裴李岗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遗址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它因1936年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
  生活在良渚文化时期的居民,过着较稳固的定居生活。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作物是水稻。农业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种类较多。其中三角形犁形器,器体扁薄,背面较平,正面稍隆起,制作精细。在良渚文化遗迹中出土的木桨,说明生活在河道纵横地区的原始居民,已有了舟楫交通工具。
  此时的陶器制作以轮制较为普遍,最具代表性的是黑陶。它制作精美,一般器壁较薄,器表以素面磨光的为多,少数有精细的刻划花纹和镂孔,有的甚至涂漆。陶器中,圈足器、三足器较为盛行,良渚文化时期的炊器大多是鼎。
  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非常发达,种类有珠、管、璧、璜、琮、蝉等。其中玉琮个体较大,形状为内圆外方,一般高达18—23厘米,上面刻有似神似兽的神人形象,工艺精湛,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誉为玉琮王。手工纺织业也迅速发展。良渚文化遗迹出土有绢片、丝带和丝线,是中国远古时代最重要的家蚕丝织物。
  此外,还发现了许多祭坛遗址,它们大多平面呈方形,从里向外为红土台、灰土围沟和砾石台,外围的边长约20米。祭坛上一般都有大墓,可能是人们祭祀先祖、天神的地方。
  各地共发现墓葬数十座,墓坑呈长方形,有大、小墓之分。有的小墓用猪下颚骨或穿孔石斧和大型玉璧随葬。大型墓不仅墓坑规模较大,而且随葬器物数量多,质量也高。如草鞋山198号墓,有60多件随葬器物,其中有5件玉琮、2件玉璧以及管、珠、穿孔斧等共30多件玉器。用如此大量玉器随葬,这是以往所没有的,在良渚文化中也属特殊现象。以上表明,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当时已出现财富占有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