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人在文化艺术方面,最典型代表是彩陶艺术。彩陶艺术是一门集绘画与雕塑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今天,我们把这种绘有彩色纹饰或者图案的陶器,称作彩陶。彩陶文化是仰韶文化最典型的特征,因此仰韶文化也被称作彩陶文化。而半坡遗址是彩陶艺术一个较为著名的类型。
    半坡人的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而生活用具,则以陶器为主。总的来说,陶器渗透到了他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半坡人的陶器种类繁多,器形多样。在制作上,仍以手工为主,利用的是泥条盘筑法,即先将陶泥和好,用手搓成泥条,由下往上按不同器型一圈圈盘绕而成,晾干后入窑烧成。
    下面,就从彩陶的不同分类,以及较有影响的传世作品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彩陶的分类
    半坡人的陶器,按质地可分为加沙陶和细泥陶两类;按生活的不同用途,又可分为饮食器、炊器、水器和储藏器四类。
    饮食器均以细泥精工制成,有碗、钵、盆、盘、盂、豆、杯等,其中一些饰有华美的纹彩,是半坡陶器中的精华,颜色以橙红色为主,少数是灰色或灰黑色。
    炊器多以粗沙制成,质地粗糙,为了耐火,陶土中加有石英石碎块、沙粒等,颜色红褐,有鼎(鬲)、甑、釜、罐等,以罐为多。因其泥中加沙,所以遇热不易破裂,有热胀冷缩的作用,效果相当于现在的沙锅。
    水器多以细泥制成,包括汲水、提水和盛水用的一些器物,主要有小口直腹尖底瓶、小口平底瓶、小口细颈大腹壶、葫芦瓶、船形壶、带流罐等。
    储藏器以大型的瓮、缸、罐等为多,在陶器中占的比例也最大。它们主要是用于储藏食物、粮食、果子和水等。常见的是大口小底瓮,底径相当口径的1/4,高约80厘米。它体形很大,器壁厚薄均匀,充分的显示出了制陶者的高超技艺。据推测当时可能有了专门的制陶匠人,原始手工业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彩陶的代表
    尖底瓶是仰韶文化最典型的器物之一,也是半坡人最常用的一种水器。它小口、短颈、鼓腹、尖底,腹中部有一对半环状耳穿,可以系上绳子,用手提着去打水。这种瓶的造型奇特而优美,在自然界中较为罕见。它不仅美观,而且使用极为方便。汲水时,受水的浮力作用,瓶的重心上移,瓶身向水面自动倾倒。水灌到一定程度时,瓶的重心自然下移,恢复原位,瓶身自动端正,提出水面,水不倾洒。经现代科学考证,这种神奇的汲水方式,竟然是物理学中重心原理和倾定中心法则这两大理论的最早运用。那么,半坡人是如何发明了这种神奇的汲水方式呢?至今仍是难解之谜,这种现象,人们看了几千年,习以为常了,可是当孔子看到这个陶瓶装水的情景后,受到启发,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满招损,谦受益”。
    人面鱼纹是半坡彩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可以说是半坡遗址的灵魂。它高6.5厘米,口径39.5厘米,在陶盆内壁,绘有对称的两个人面和两条鱼纹。在陶盆边沿,有四个三角纹,有四个斜线纹,一共八个纹饰,把陶盆八等份。它圆圆的脸形,头上戴着尖顶带毛的帽子,双眼眯成一条线,倒丁字形的鼻子,嘴角各衔一条鱼,耳朵两侧还各有一条小鱼,像正在往他的脑袋里钻,又像他梦见了鱼。两个人面之间的空间,另画着两条大鱼,两人两鱼各自相对,形成十字形布局。
    可是,这样的组合和构图,是否表现了更深层次的精神生活,让我们颇费思量。是半坡人祈求捕到鱼?是他们的氏族首领真的梦见过鱼?还是把鱼当作崇拜对象?或者是神秘的原始宗教的记录?这给七千年后的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在遥远的史前时期,它究竟代表什么含义?半坡人为什么要把鱼和人组合在一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