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文化是中国华北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与农业起源,伏羲文化、周易发展演变、中国历法的形成、制陶业的发展、数学、美学、建筑学等有着直接关系,是邯郸十大文化脉系之首,是中华文化和东方文明发祥地之一,在中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1933年,首次发现于河北武安磁山的磁山文化大约出现在前5400—前5100年,它与裴李岗文化一样是华北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文化。磁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冀南、豫北等地。1973年发掘。年代约为公元前5400—前5100年(最新鉴定为距今约10300—8700年)。
    居民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农作物有粟。以石镰、石铲、石刀、石斧与柳叶形石磨盘为生产工具,石磨盘附有三足或四足,造型独特。饲养狗、猪等家畜,兼事渔猎。制陶业较原始,处于手制阶段;椭圆口盂、靴形支座、三足钵与深腹罐等为典型陶器。陶器表面多饰绳纹、篦纹及划纹等。住房是圆形或椭圆形的,都是半地穴式建筑。储藏东西的窖穴发现较多。该文化与裴李岗文化关系密切,有人把两者连称为“裴李岗—磁山文化”。其发现,填补了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缺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