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世界农业史上,粟一直被公认是从埃及、印度传播而来的。然而,随着磁山遗址的发现,这一“结论”被改写。
    考古专家们经科学鉴定一致认为,早在7000多年前,磁山先民们就已开始种植粟这一耐旱农作物,且达到了相当高的产量。
    在磁山遗址,考古工作者们一共发现了189个储存粮食的“窖穴”。这些“粮仓”形似袋状,窖口直径大都为1—2米,深浅不一,最浅的只有0.85米,而最深的则达到了5米。当地一位考古专家感叹地说,当地的土质极粘,可以说是“湿了泞,干了硬,不湿不干挖不动”,先民们硬是用打磨的石斧、石铲挖出了那么多深达数米的窖穴,其坚韧的毅力和劳动强度令人难以想象。
    当时参加过发掘工作的考古专家韩林太对记者说,“窖穴”展现在世人面前时,人们禁不住大吃一惊:里面竟堆积着大量的“粟灰”,刚开始它们的颜色呈灰绿,但拿到手里一会儿就变成了白灰。在一些成块的朽灰中,直接用肉眼可以看到已炭化的一颗颗滚圆的粟粒。
    为了鉴定这些粮食的成分,发掘者们曾两次进京,但都因找不到妥善的保管方法,标本到达目的地后全神奇般地变成了灰粉。最后,北京考古专家采用“灰象法”对标本进行了鉴定,认为当时的磁山人吃的是“小米”,这也是当今人工种植谷子历史的最早发现。
    考古学者们在欢欣鼓舞之际,一个颇为费解的问题同时也摆在了他们面前。因为这些窖穴中的“粟灰”一般堆积厚度为0.2—2米,有10个甚至达到了2米以上。如果按照比重、体积推测,这189个“粮仓”中储存的粟,至少应在5万公斤以上。而在当时简陋的生产条件下,剩余这么多的粮食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一时间,专家们对这一规模宏大的“粮仓”提出了种种猜测:可能是当时的农业生产已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除了够吃,还有部分剩余;也许是一个部落储藏的粮食种子,在还未来得及播种的时候,发生了大的自然灾害,所有的人纷纷逃离了自己的家园。
    还有人认为此地可能是先人们祭祀“粮神”的地方,他们为了祈求有一个好收成,便将最好的谷物奉献给了神灵。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在实验后还对窖穴是否系“粮仓”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有的“窖穴”异常狭小,人很难进入,那么那些先人又是如何取放谷物的呢?
    面对外界的迷惑,当地的村民们有自己的解释,他们认为,这里就是传说中的“神农氏”居住过的地方,而上百个窖穴就是当时的“神农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