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
    龙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之一,1928年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这个时期陕西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及种类均大为增长;有很发达的磨制石器,出现了石镰、蚌镰;快轮制陶技术比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有比较发达的畜牧业。同时,占卜等巫术活动亦较为盛行。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     在龙山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黑陶制品了。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黑陶源自于人们的生活用器,而后由于质地易碎,逐渐走出日常生活。如今,黑陶被作为艺术品供人们欣赏。龙山文化黑陶的风格特色为光的黑陶,多半有雕花,有各式各样的形状。
    龙山文化是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形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