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于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仰韶村北面不远处是属于崤山山脉的韶山,峰峦叠翠,山清水秀,抬头仰望,心旷神怡,这大概就是仰韶村名的由来。仰韶文化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当前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共计2040处,占全国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仰韶遗址的考古与发掘,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国不但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和文化,而且相当发达,使过去宣扬的“中华文化西来说”不攻自破。仰韶文化以黄河中游为中心,分布广泛,南到江汉平原,北达内蒙古草原,目前发现的遗址有一千余处。仰韶文化上下数千年,纵横几千里,在世界范围内来说也是罕见的。
当时瑞典的安特生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参与发掘仰韶文化遗址后曾经认为仰韶文化来自西方的论点,但是后来他自己又加以否定。现在一般认为陕西地区的仰韶文化是继老官台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按时代顺序可以分为半坡类型、庙底类型和半坡晚期类型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河南龙山文化被看做它的继承文化。
1961年国务院公布仰韶遗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