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公元前1550年),今莘县人,商初大臣。名伊(另说名挚),尹为官名。出仕前,曾在“有莘之野”躬耕务农。
有些文献记载,伊尹是黄帝时的大臣力牧的后裔,由于生长于伊水,故姓伊。也有传说他是奴隶出身,为了见到商汤,遂使自己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到商汤的王宫,伊尹并未获立即召见,而是被王宫的管理者派遣到厨房为奴。伊尹做了一道奇特的汤,侍者送给商汤品尝后,商汤令厨子来见,伊尹这才见到商汤。他从汤的滋味说到治国的大道,从政治方略谈到军事谋略。商汤大悦,从此伊尹成为商汤的重臣。
后来,伊尹协助汤进行灭夏战争。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发挥,他对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将人心向背的政治因素用于指导战争。为了弄清民众对夏桀的态度,伊尹前往夏任官,借机探察民情。当他看到桀“不恤其众,众志不堪,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的情况后,即大胆判断“夏命其卒”,认为夏已出现了灭亡的征兆。在战争准备期间,伊尹仍以此为指导,一方面极力宣传夏之暴政,进一步促使人们对夏的厌恨;另一方面针对“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的现实,强调广布仁德,宽以治民,并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对内扩大民众的拥护,对外争取其他方国的支持,颂声四起。不少方国归附,从而收到了抑彼扬己之功,使人心背夏而向商,为灭夏战争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第二,“上智为间”的谋略。当伊尹认识到民心向背对战争的作用之后,就以赴夏任官的名义打入夏王朝内部开展情报工作。如果说伊尹第一次赴夏是为了侦察夏王朝的政情民情,以便制定灭夏计划的话,那么第二次赴夏则不仅仅是为了了解情况,而且还利用所掌握的情报,联络夏臣和当时已失宠于桀的妹喜,扩大敌人内部的矛盾,以削弱其实力,为后来灭夏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第三,根据敌我力量变化选择有利战机。当时夏王朝内部矛盾更加尖锐,呈现出分崩离析之势,在此形势下,向夏发起最后总攻的时机似乎已经成熟。但伊尹为确保战争的胜利,考虑到夏虽然已近末日,然而它为中原之主已历时400余年,其声威余绪,不可忽视;再者商为夏之方国,商伐夏有以下犯上之嫌,没有十分的把握不可轻动,因此认为一定要等大多数方国都不支持夏桀时方可进攻。于是为试探各方国诸侯的人心向背,伊尹建议汤停止向夏进贡,以观反应,桀怒而“起九夷之师”,准备大举伐商。伊尹见九夷等方国仍心向夏桀并听从桀的调遣,因此认为决战时机没有完全成熟,遂与汤复朝贡谢罪,假意忠诚以伺时机。第二年,伊尹建议再次绝贡,桀又召诸侯会盟,准备伐商,此次不仅九夷之师不奉夏命,而且有缗氏首先叛反。伊尹看到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夏桀已完全陷入孤立,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立即向夏发起总攻,结果大获全胜,一举灭夏。
汤死后,历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即太甲即位,太甲因不遵汤规,横行无道,被伊尹放逐,令其悔过和重新学习汤的法令。3年后,迎回太甲复位。他为商朝理政安民60余载,治国有方,权倾一时,世称贤相,三代元老。相传伊尹于公元前1550年卒于亳(今山东曹县),享年8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