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纣王,商朝末代君主,亡国之君,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暴君。他名辛,是帝乙的儿子,史称为纣王,他在位52年,曾平定东夷,使中原文化逐渐传播到长江、淮河流域,奠定中国统一的规模。不过,商纣王耽于酒色、暴敛重刑,导致民怨四起。武王伐纣,战于牧野,商纣战败,自焚于鹿台。据传纣王还是筷子的发明者。
帝乙死,立少子辛为帝。帝辛自幼聪敏过人。《荀子·非相篇》说帝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史记·殷本记》也说“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帝辛继位后,曾一度重视农桑,致力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帝辛统治的前期,商朝国力强盛。他继续发起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特别是讨伐徐夷的胜利,把商朝的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对东南夷的用兵,保卫了商朝的安全。毛泽东在评价帝辛时说:“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统一东南,把东夷和平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帝辛统一东南以后,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向东南传播,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郭沫若在一首诗里说:“但缘东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惭开化,国焉有宋荆与舒”。
帝辛在位后期,渐渐居功自傲,他耗巨资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修建豪华的宫殿园林,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使国库日渐空虚。他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意见,滥施刑罚,使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杀比干,囚箕子等忠臣。他穷兵黩武,年年征战,逐渐失去人心。在商朝内部,他也处于众叛亲离的境地。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西方11个小国会师孟津,乘机对商朝发起进攻,牧野之战,大批俘虏倒戈,周兵攻进朝歌。帝辛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焚于火而死”。商朝灭亡。帝辛死后,葬于淇水之滨,今墓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