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是中国商末西方诸侯之长,生卒年不详。姬姓,名昌。古公亶父之孙,季历之子。商纣时为西伯,亦称西伯昌。
文王是后稷的后代。前1084—前1042年商纣王封他为西伯。他任周族首领50年。前1042—前1033年继父亲季历之位,自号文王共9年。为创建西周奠定了根基。周文王时未建立周朝,故他在位时间不列入西周纪年。
季历生子名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姬昌,他十分聪明,龙颜虎骨,少时喜欢农牧劳动。当姬昌得知其父为商王文丁所杀,积极准备报仇。文丁死后,帝乙继立为商王。忙于对东夷的战争,帝乙惧怕姬昌叛商,造成东西受敌,于即位后十多年,便对周族采取和亲政策,把他的妹妹嫁给姬昌为妻,此时商周关系得到改善。
姬昌继任为周族首领后,笃仁好善,敬老慈幼,关心民间疾苦,礼贤下士,宽厚对人,深得民心,许多人前来投奔于他。商纣王继位后,暴虐无道,“三公”中的九侯、鄂侯,都被纣王处以醢脯之刑,姬昌闻讯,只在暗中叹息,被崇侯虎告密,结果被囚禁在羑(有you)里(今河南省汤阴县西北)。姬昌在狱中镇定自若,潜心研究八卦,演化成64爻,写了64卦的卦辞,成为中国第一部经书《周易》。又发明了七弦琴,创作了一首名为《拘幽操》的琴曲,经常弹奏。后来,闳夭、散宜生等给纣王献美女、珠宝、良马等,救出了姬昌。姬昌获释后仍任“西伯”,又给纣王献出洛水以西的地方,其条件是纣王必须废除炮烙的酷刑,纣王为了这一大块地方,也就答应了。这样,姬昌便回到了周。献洛废刑这件事的消息传到各诸侯、方国,大大提高了姬昌的政治威望。
孔子说: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论语·泰伯》)。这就是说,他占有天下三分之二,仍臣服商纣王,尚未自立为王。
姬昌礼贤下士,四处寻访能统筹全局的文武之才。后来,姬昌发现姜太公上明天文,下知地理,通晓天下形势,胸怀大志,就立他为师。姜太公就是姜子牙,又称姜尚,吕尚、吕望、太公望、师尚父等。此外文王还有“文王四友”、即姜子牙、散宜生、泰颠、宏夭等。周的勃兴,就得力于一班贤臣的辅佐,一批批辅弼之士都是西伯通过各种方式罗致的。文王求才若渴、贤名远播,于是四方贤人都来投奔他,他整天忙于接待各地贤士,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如商王的老臣鬻、熊、辛甲大夫前来投奔文王,姬昌亲自出迎,并封为公卿。商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也先后前来投奔,文王都亲自出迎。甚至连商王室的乐师大师、少师也带祭祀器乐前来投奔周室。
在姜子牙的策划下,周族整顿内部,发展生产,提倡礼仪,做到国泰民安,兵强马壮,然后伐大戎(西戎的一支),征密须(今甘肃灵台西),攻耆国(即黎国,今山西长治西南),取邘国(今河南沁阳西北),讨崇侯虎(今河南嵩县),势力深入到商朝腹地,姬昌晚年已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土地。西至今陕西、甘肃一带,东北至今山西黎城,东到河南沁阳,南达长江、汉水,汝水流城,对商都朝歌已形成进逼之势,为攻灭商朝奠定了基础。可是,姬昌最后准备灭商时,却得了大病,他自知不行了,就叮嘱儿子姬发三句话:一是“看见好事,不要懒散,要赶紧去做。”二是“时机来了,不要犹豫不决,要赶忙抓住。”三是“看见坏事,要赶快避开,别去做。”教育姬发要厚德施惠,戒骄去靡,不杀小牛,土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天下不失时,以成万材。万材已成,牧以为人,天下利之而勿德,是谓“大仁”。史称“文王戒子”。
文王死后,次子姬发继位是为武王,商朝亡,西周王朝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