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

周武王夏、商、西周三个奴隶制王朝,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开端。经过夏、商长达几百年的发展,到了西周时期我国的奴隶制文明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那么是谁开创了两周800余年的基业呢?这个人就是后人所熟知的周武王姬发。
  这位通过牧野一战灭商建周的君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有哪些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他又是怎样奠定周朝的百年基业的呢?
  自古创业难,守成更难,周族的创业史就是一部艰难的奋发史。从西周远祖后稷开始,周民族一直在颠沛流离艰苦发展,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最终在陕西岐山立足并发展起来。到姬发的父亲周文王在位时,已经是“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当时,商纣无道,周文王和姜太公已经开创了联合诸侯、包围商朝的大好局面。武王即位后,奋先祖之余烈,公元前1046年,武王会和诸侯,在牧野大败商军,纣王见大势已去,在朝歌的鹿台自焚而死。武王灭商之后,不久便病逝。继承文王遗志的武王,却又在平定天下后,英年早逝,他在位的时代,正是周部落创业与守成之间的关键节点,所以他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建国始祖”。
  武王姬发虽在位时间不长,却开创了周朝的百年基业。他最大的功绩就是在他手上实现了周文王灭商的遗愿,在灭商姓周的过程中,周武王表现出了过人的胆识与智慧。武王继位第九年开始对商朝进行了试探性地进攻。他与各路诸侯相约孟津会师,即今天的河南孟县境内。据说有八百诸侯按期到达,声势浩大,就在各路诸侯纷纷要求讨伐暴君商纣王的时候,武王却做出了退兵的决定。这一行动让众人费解,但却极为高明,因为当时周自身的军事实力远不如商,且商立国近五百年,树大根深,兵多将广,文臣猛将为数不少,虽然上下离心,但一旦面对危机,商朝君臣上下捆绑在一起所爆发的力量还是惊人的。武王懂得盟军是临时组合而成,还需要加以整合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而商朝实力尚存,草率行事,可能会功亏一篑,因此做出了退兵的决定。这次会师的最大意义是团结了各方诸侯,提高了周的威信。
  孟津之会后二年,商朝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严重分裂,纣王自认为他天命所归,勇武过人的他,丝毫没有将他所面临的内忧外患放在眼里。大臣微子是纣王的哥哥,他苦苦劝谏纣王多次,却引起纣王的不满,不得已出逃;他的叔父比干苦口婆心,也惨遭杀害;他的另一个叔父箕子装疯卖傻,才得以保全性命,被囚禁为奴,商朝统治阶级的核心阶层都已经分崩离析。与此同时,好大喜功的商纣王把大量的军队都开赴到东方,与东夷各族作战,造成了都城空虚。面对大好时机,武王再次起兵,联合西方及西南方国部落,渡过盟津,与诸侯会师,并作《太誓》,谴责纣的罪恶。为了显示不夺取胜利誓不罢休的决心,姬发率军渡过黄河后,将船只全部烧毁,将桥梁拆除,以示此次出征有进无退,坚定了盟军必胜的信念。周师与诸侯军队在商朝国都郊外牧野严阵以待,准备决战。这时惊惶失措的纣王才发现形势危急,但此时商军的主力在东方征讨东夷,远水救不了近火,纣王只能将平民、奴隶甚至是监狱中的犯人都武装起来,拼凑成一支乌合之众,与周军进行会战。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周军的强大攻势,临时拼凑的商军毫无胜利信心;饱受迫害的奴隶和犯人更是对纣王更是怀着刻骨的仇恨。当姬发命令周军主力从中央突破,猛攻商军核心阵地时,纣军纷纷倒戈相向,引导周军攻入朝歌。商纣王见大势已去,逃到自己聚敛财物、纵情声色的鹿台自焚而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后,纣王虽死商人的实力却尚存,随时可以起来反抗。面对这种不稳定的形势,武王采用了武力与怀柔的两种手段。一方面继续派兵征讨商朝各地残余力量,据记载,当时共讨伐了九十九国,有六百五十二国向武王臣服;另一方面,把商的都城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让他统率商朝的遗民,又将王畿分为邶﹑墉﹑卫三个地区,分别由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加以治理,同时监视武庚。同时武王分封了一批宗室功臣,如太公封于齐,周公封于鲁,召公封于燕等。经过周朝君臣上下的一致努力,周朝的形势迅速稳定了下来。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武王在返周后选定伊水﹑洛水一带夏人的故居地,准备建立新的都邑,以便加强对东方大片领土的控制。
  灭商以后两年,周武王病逝,他在位时间虽然短暂,但完成了消灭商朝的宏伟目标,确立了分封制,做出了建设东都洛邑的规划,后来的继位者依照这一既定战略,最终巩固了一个新的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因此,周武王的首创之功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