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

在气候温和、风景秀丽的陕西岐山县城西北的凤凰山南麓,有一座建于唐武德元年的周公庙。它是为纪念西周著名政治家、曾帮助武王灭商立国和辅佐成王平叛安邦的周公姬旦而建立的。
  从2004年开始,人们在周公庙遗址附近发现数量众多的墓葬,其中有四条墓道的10座,带三条、二条、一条墓道的各4座,另外还出土大量周公旦甲骨、残长1500米的夯土。
  这一系列发现,又将人们目光引向了三千年前那个神秘的奴隶制王朝,唤起了人们对那位在主幼国疑之际,叛逆伺机而动之时,力挽狂澜,斩杀逆臣,制礼作乐,为西周政权的巩固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周公旦的回忆。
  周公旦,姬姓、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因其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周公协助武王姬发兴周灭商,辅佐幼主成王平定叛逆、稳定朝纲,是周王朝举足轻重的股肱之臣。
  灭商后仅两年,武王病逝,继位的成王姬育年仅十岁,根本不懂治国之道。这时的周王朝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外有随时可能起兵反叛的殷商遗民 ;内有居心叵测,时刻准备篡权的周朝宗室。在百废待兴、形势严峻之时,周公旦代成王执政,处理国家大事。周公的这一举动,刚好给那些居心叵测的野心家落以口实。分封在商地的管叔和蔡叔借此机会,到处造谣,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说周公摄政实为夺权,将来还政于成王,不过是个幌子。众口铄金,影响极广,致使朝野人心浮动。被封在商地的纣王儿子武庚认为有机可乘,便与管叔、蔡叔等人互相勾结,正式宣布反叛。本来就心怀二心、蠢蠢欲动的各地诸侯露出本来面目,实力强大的淮水九伯,东夷“五侯”也先后相应起事。一场西周王室内部的权力之争,在性质上演变成了殷商遗民复仇、旧朝复辟的叛乱。在这紧急关头,周公决定亲自率军东征,经过三年苦战,平定了叛乱,武庚、管叔被诛杀,蔡叔被流放到边远地区。
  叛乱平息以后,周公于第四年回到宗周,把彻底解决商朝的残余势力,巩固广大的东方地区的军事占领作为首要任务。他采取两方面的政策:一是分封诸侯,据说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由姬、姜两族占据已经开发的膏腴或要冲之地;一是分治殷民,殷及其联盟各族则被赶至落后偏僻地区,造成了周初的一次民族大迁移。鉴于西周都城镐京远离“中土”,武王在世时就有营建东都洛邑的计划。为实现武王遗志,周公又于他执政的第五年派大量殷遗民营建洛邑,建东都成周,到执政七年大功告成,他将殷遗民中的顽固分子迁到洛邑,并建立一支庞大的常备军加以控制,又请成王到新都举行首次祀典,并开始亲政,成王则请他留守洛邑。
  周公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就是制定和推行了一套以“亲亲”和“尊尊”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度,后人将其概括为“礼乐刑政”。在这一系列的制度中,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尊卑等级制。在殷商时,君位的继承是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相混杂,传位不定,致使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最高统治权曾长期陷于内乱。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诸侯卿大夫的爵位也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其他诸子与嫡长子又形成小宗与大宗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的统治体系。周公还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力图作到“贵贱有等”、“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些制度不仅影响到两周,也被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继承,成为封建礼教的重要部分。
  周公还是个杰出的法制主义者,主张“刑乱国用重典”,但他吸取商末统治者对人民过于残暴而被推翻的教训,认识到单靠暴力不足以维护统治,因此他力主“明德慎罚”,禁止滥杀。他一再告诫文王子孙要以教化为主,惩治为辅。这些思想被后代统治者所沿用,成为中华法系基本的组成本分。
  周公归政成王,自己留守成周,三年之后,周公逝于丰,周公遗言死后愿归葬成周,但成王认为他功劳巨大,留葬于宗周,与文王墓相邻。
  周公旦是西周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在东征过程中实施的团结内部、各个歼灭敌人、军事攻势与政治争取并举的谋略,使刚刚取得天下的西周度过了一场生死存亡的危机;他创立的礼法制度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到东亚诸国;他那礼贤下士、功成身退的风范,一直是后世仁人志士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