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神演义》中,他是能呼风唤雨,上天入地的神人。在历史上,他辅佐周文王、武王父子开创两周八百年基业。他就是在中国是妇孺皆知的渭水之滨垂钓者——姜子牙。据2000年6月19日的《淄博日报》报道,韩国前总统卢泰愚及夫人金玉淑一行,曾到淄博市拜谒了姜太公的衣冠冢,并自认为是姜尚的后裔。据考证,这种说法也确有其历史依据,卢氏起源于山东长清,齐太公姜尚的13代孙任齐国正卿,因功分封于卢,其后代遂以卢地为姓。据韩国《卢氏的源流》记载,唐朝末年,兖州刺史的儿子、上护军、翰林学士卢穗曾东渡到韩国,从此卢氏在韩国繁衍生息。
据说,姜尚的祖先曾经辅佐大禹治水,因功封于吕,所以以吕为氏,后人也叫他吕尚。《史记索引》说姜尚“姓姜名牙”。
姜尚的前半生是极不得志的。他曾在殷商朝廷做过小官,苦于政治黑暗,一腔热血、满腹经纶的他,始终无用武之地,只好弃官为民。为了生计,姜尚便在都城做起了小买卖,先是屠牛卖肉,后来又改行卖饭卖浆。弃官从商的他,仍然穷困潦倒,,最后连妻子也难以忍受如此艰苦的生活,离他而去。这样的经历使他更了解了下层人民生活的痛苦,坚定了他推翻商纣残暴统治的决心。他四处游说诸侯未果后,听说西伯侯姬昌选贤举能,便往西行,后来在渭水垂钓时遇到了周文王,受到重用并聘为军师。
在姜尚的谋划下,周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得到迅速发展,由此引起纣王的猜疑。纣王将姬昌拘禁起来。姜尚用美女、财物贿赂纣王及其宠臣,终于使姬昌得以释放。据《史记》的记载,获释后的文王更加信任姜尚,他们二人君臣一心,对内修德政,发展生产;对外文武兼施,不断剪除依附商朝的小国。在文王获释后的第五年,周攻破商朝西边最大的一个属国——崇国,杀了崇国的国君崇侯虎,后在崇国的故地筑起城墙,建立了都城,叫做丰邑。灭崇后第二年,姬昌病死,其子姬发即位,这就是后来的周武王。
姬发即位后,继承其父的事业,立志推翻商朝。在姜太公的辅佐下,周又作了九年的准备工作。了解到商朝内部确实已经是分崩离析,姜太公和姬发,与诸侯第二次会师孟津,正式宣布讨伐商纣王。进军途中,忽然大风吹来,将中军大旗折断。一会儿,又忽降大雨,雷电交加,震死了武王所乘的马。姬发命人烧龟占卜,占卦的结果却是不吉利。这时,连周公也劝武王退兵。在这关键时刻,姜尚折断蓍草,踏碎龟壳,力劝武王进兵。姬发采纳姜尚的意见,继续挥师前进,牧野一战,周军大败商军,商纣王在朝歌自焚,周一战而定天下,实现了周国几代人的宿愿。
面对天下初定、百废待兴的局面,在姜尚的建议下,周武王散鹿台之钱、发巨桥之粟,以赈济贫民;修理比干的坟墓,释放被囚的箕子,以笼络人心。为示宽大,武王还封殷纣之子武庚治理殷地,以安抚殷之遗民。为了加强对各地的统治,武王分封功臣,拱卫王室。姜尚被封到齐之营丘。
当时齐地东临大海,西至黄河,地大物博,位于今天山东一带,营丘恰在齐地的中心,但是齐地小国林立,势力强盛,民风强悍,崇尚武力,对于新建立的周朝,存在猜忌和疑虑。姜尚轻车快马,迅速赶到营丘,击败了企图反叛的地方势力。在建国的过程中,姜尚尊重地方风俗习惯,不拘一格选用有才干的人,仅用五个月就使齐国基本安定下来。其后,姜尚根据齐地临近大海的特点,大力发展鱼盐业和工商业,在一个不长的时间里,使一个“地薄人稀”的荒僻之地变成“世为强国”的大齐。
就在这时,武王去世,儿子成王年幼,周公代政,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认为周公想取而代之,竟与商纣王之子武庚发动了叛乱。危急时刻,周公毅然东征,并请姜太公协助出兵扑灭叛乱,授予姜太公征伐地方诸侯的特权:“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其后,姜尚辅助周公东西夹击,经过数年奋战,终于平定叛乱。
管蔡之乱平定后,姜太公便从历史上神秘的消失了。《史记•齐太公世家》只记录了一句话:“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可以推断,就在管蔡之乱被平定后不久,姜太公便去世了。
自公元前1046年姜太公封于齐,至公元前386年田氏代齐,姜太公的后人共享国达660年,遗泽可谓源远流长,子孙遍布海内外。姜尚死后返葬于周。齐人感激他的丰功伟绩,在临淄建立他的衣冠冢。
姜尚还被历代兵家尊为“鼻祖”,相传《六韬》就是他的著作。此后齐地军事家辈出,《孙子》、《吴子》、《司马兵法》、《孙膑兵法》都出自齐鲁大地,军事家辈出,显然,这与姜尚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姜尚壮年碌碌无为,然却在垂暮之年,喜遇贤主,建功立业,名垂史册。也正是由于他那传奇的经历,经过后人的渲染,使他成为“神”而不是人,但透过他那神秘的光环,我们仍然能够看到这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昔日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