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称世官制。是“世卿世禄制”的简称,是一种世袭等级和特权的制度,是奴隶社会的贵族和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强化王权的一种手段。通常与终身制、宗法制、专制君主制和个人独裁制相联系。世袭制取代原来的禅让制和原始推选制而出现。奴隶社会的王位世袭制、秦始皇首创的帝位世袭制、西汉初期分封的同姓诸侯王,以及唐朝割据的藩镇都是世袭的。这种世袭制通常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方式,主要有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分为“家长”的传承和诸侯国的传承两种。“家长”的传承还可分为父系与母系。
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先秦时代,中国实行世卿世禄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封邑、官职都是父子相承的。这种世袭,代表着一种特权特权的朝代、家族或政治势力权威依旧,这种世袭特权就永远存在。
世袭制取代原始社会的推举制,在当时虽然是时代进步,有利于统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可是,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世袭制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皇位继承制原则因在窄狭的世袭范围内选择接班人,不可能保证皇帝素质的优化与品德的崇高。所选皇帝中幼儿、白痴、浪子、昏庸之徒众多,其祸国殃民定属必然。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多达30余位。最早者是西汉昭帝,最晚者是清代宣统皇帝。年龄最小为东汉殇帝,生下仅100多天就做了皇帝;东汉冲帝和东晋穆帝2岁做皇帝;北魏孝文帝和清宣统帝3岁做皇帝;清光绪4岁做皇帝;5岁者有东晋成帝、北魏孝明帝、南宋恭帝;6岁者有清同治和顺治帝;7岁有元宁帝;8岁有西汉昭帝、东汉质帝、清康熙帝;9岁有西汉平帝、明英宗帝。10岁以上未到成年的少年皇帝也实属不少。
可见,在皇权大于一切的封建社会中,皇帝接班人仅凭家族血统关系这一生物因素所选择出来,因选择范围过窄,且有时有个人主观情绪掺杂其中,所以世袭制选择出的皇帝很多是昏庸腐败之徒或者是年幼愚味无知之子,真正精明强干者寥寥无几。这同皇帝所拥有的权力与其所具备行使这种权力的才能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和差距。所以,古今中外,许多国家都建立起了比较严密的大臣辅助、劝谏、监督君主的制度。不过,这种制度下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不断发生强化王权和削弱王权,争夺王位和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