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是青铜器中最重要器种之一。在古代社会中,用它来“明尊卑,别上下”,被用作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鼎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后母戊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从此,鼎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青铜鼎是后母戊大方鼎和毛公鼎。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后母戊大方鼎为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后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物,直耳,半球腹,矮短的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铭文32行499字,乃现存最长的铭文。共五段:其一,此时局势不宁;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其三,给毛公予宣示王命之专权,着重申明未经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预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诫勉励之词;其五,赏赐与对扬。整个鼎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也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
  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的。列鼎通常为单数。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权的九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历史上有“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