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遗址

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位于伊、洛二水之间,距离洛阳市约18公里,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是著名的青铜时代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素有“华夏之都”之称,是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该处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里头主要遗迹有:宫城遗址,位于二里头遗址中东部,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宽近300米,南北长360至370米,面积达10.8万平方米,四周有墙,墙宽2米,残高0.1米至0.75米。墙外有环城大路,宽10余米至20米。宫城内发现两组排列有序的宫殿建筑群,分别以一号宫殿、二号宫殿为核心,并有明确的中轴线。一号宫殿基址面积达一万平方米,正殿居基址中北部,四周有回廊;正殿之南为庭院,过庭院为面阔八间的大门。近年发现的三号宫殿建筑基址,早于一号宫殿基址百年左右,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宫殿建筑基址。二里头宫城距今已有3600多年,这是迄今发现我国最早的宫城,可视为后世历代宫城的祖源。
  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各种手工业作坊遗址,其中包括铸铜、制玉、制石、制骨、制陶等作坊遗址。同时出土了大量原始的青铜工具,其中武器和酒器居多,这说明在夏朝我国的青铜制造业已经相当成熟,同时也说明洛阳是我国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地区。
  二里头晚期的文化层还出土了大量的玉制品,有琮、圭、璋等礼器,陶制品则更多,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有陶塑的龟、猪、羊头以及陶器上刻划的一头二身龙蛇纹、龟纹和人物形象。二里头还出土了绿松石龙形器,长约70厘米,头宽15厘米,身宽4厘米,由2000余片绿松石组成,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另外,考古工作者从二里头遗址的灰坑中发现了许多被埋葬的奴隶,其形状各异,有仰身,有俯身,有的被捆缚,有的身首异处。他们或因苦役而累死,或因奴隶主的酷刑而丧生,或因当时奴隶制时代的人祭、人牲制度而被活埋殉葬,反映了当时奴隶主统治的残忍。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有独立文化起源的文明古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唯一没有间断过的国家。但我国直到到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共和行政”时期,才有确切的历史记载和可靠的历史纪年。周厉王时,一些西方学者一度怀疑夏朝的存在。为此,国家把夏商周断代工程列入重大科研项目,重点任务是要理清夏商分界与夏代的历史脉络。自二里头遗址发现后,专家们认定,夏文化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间,后来被商朝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