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青铜冶炼技术十分先进,各类文献中也都有着系统的记载。但书中毕竟只是作者个人的所见所闻,不可能形象全面地反映我国古代在青铜冶炼技术上的先进成就。所谓眼见为实,根据近些年的考古发现,我国古代的冶铜技术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
湖北大冶县城郊的铜绿山,是一个两千年前的古铜矿遗址,据史书《大冶县志》记载,“山顶高平,巨石对峙,每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于土石之上,故名铜绿山”。铜绿山为周至汉代的采铜和冶铜遗址。遗存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属春秋时期或稍早,后期为战国至汉代。遗址范围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公里。包括铜绿山、大岩阴山、小岩阴山、柯锡太村、螺蛳塘、乌鸦朴林塘等处。197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北省博物馆、黄石市博物馆等联合进行了发掘,清理出春秋至汉代以各种木架支护的采矿井巷数百条,并发现其竖井、斜井、平巷纵横重叠,采掘深度达50余米,出土了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上千件,还有多种形式的炼铜炉(其中春秋时代的炼铜竖炉有8座)。
铜绿山遗址是迄今为止发掘的古铜矿中生产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在勘探的过程中,考古队员们发现这个遗迹保存得如此完整,实属少见,而其中出土的铜斧、铜凿、木槌、木铲、麻绳和少量的陶罐,也让考古人员不由得赞叹古人技术工具的先进。
在矿区的东北边,考古队员们发现了九座古代炼铜炉遗址,这些炉子结构完整,设有炉基、炉缸和工作台,但经过千年风化,一部分炉身已经坍塌,炉缸在出土后已经破碎。在清扫炼铜炉内的残渣时,人们惊奇地发现炉渣堆积竟然达到一米多,整个矿区遗址内的炉渣至少在四十万吨以上。科学家将这些炉渣带回实验室进行化验,结果是炉渣的含铜量极低,而在西侧炼铜炉中发掘的粗铜中检测到的铜含量竟然高达93%,可见古人的炼铜技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发现,初步揭示了古代采矿和冶铜的生产情况,填补了中国冶金史上的一个空白,在学术上具有重要价值。1982年,它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铜绿山考古后,人们开始关注古代的金属熔炼。很多的考古发掘结果表明,古人使用金属的时代早于我们所掌握的文献所记载的年代。比如,在周口店龙骨山的遗迹发掘中,考古人员就发现了用赤铁矿粉染红的丝线。早在十万年前的人类就已经使用铁锈作为染料,这怎能不使我们惊讶?随着考古工作的逐步深入,相信这些困扰在现代人脑中的谜团会一点点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