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

毛公鼎铭文毛公鼎,青铜制,西周宣王时期,炊器,西周重器之一。相传是清道光末年在陕西歧山周原出土,是晚清出土的四大国宝之一。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重34.705公斤。器呈圆形,立耳大口,深圆腹、圜底,蹄足。整个器形规整、浑厚凝重。器表纹饰简练,仅在口沿下,腹上部饰有一周重环纹,朴素典雅。这种纹饰反映出西周晚期简化了的纹样开始流行,增强了装饰意味,也多了生活气息,削弱了神化意味,纹饰向着简朴方面发展。毛公鼎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从外形来看,毛公鼎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淡化了宗教意识,增强了生活气息,标志了西周晚期青铜器艺术风格的变化。
  而毛公鼎最为著称于世的,是它腹内铸有的那篇铭文。铭文共499个字,这段铭文是迄今为止所发掘的西周青铜器上中,铭文最长的。
  文字是一篇完整的册命书,记述了周宣王为励精图治,中兴王室,革除积弊,册命重臣毛公(厂音),委以定国安邦,以及管理周天子家事的重任,并授予他宣示王命的专权,又特别声明,凡未经毛公同意的王命,毛公可以谕告大臣们不予执行,继而又告勉毛公,不要懈怠懒惰,不要壅塞民意,不要欺侮侮鳏寡,要忠心辅佐王室,以免遭丧国之祸。为确立毛公的权威,周宣王还重赏毛公仪仗、车马、兵器等器物。毛公为了感谢周王的恩德,特铸造此鼎以资纪念,并嘱咐后世百代,要把此鼎作为宝贝珍藏。
  全铭文言辞精妙完整,古奥艰深,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这篇文字,不仅是重要的史料,在文学艺术上也极具美学价值。铭文上的字,结体方长,质感饱满,笔意隽永,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气象浑穆。自出土后,书法家们无不为之倾倒。清末著名书法李瑞清就曾说:“毛公鼎为周代庙堂文字,其文犹如《尚书》。学书法不学毛公鼎,犹如儒生不读《尚书》。”
  大凡世间越是珍稀的东西,就越历经磨难坎坷,兵荒马乱之中尤为如此。
  毛公鼎于道光末年(1850年)在陕西岐山出土,于咸丰二年(1852年)被陕西古董商苏亿年运到北京,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不惜重金购得,后经手两江总督端方、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几经周折又回到陈家,辗转大半个中国。1946年,陈氏将宝鼎捐献给当时的南京政府,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这尊宝鼎记述了远古兴衰,历经现时尘嚣。西周鸿器毛公鼎,至今仍被两岸文物界视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