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铸造的。
  司母戊鼎首次出土是在1939年。这一年3月,河南省安阳侯家庄武官村一农民在田地上用探杆探寻到司母戊鼎。因为鼎太重太大,难以移动,四十多个村民采用一点点填土的方法,才把司母戊鼎弄出地面。司母戊鼎出土的消息一经传出,北平的一位古董商便前来购买,他要求村民把鼎锯成块再分批运走。村民先用钢锯条锯,但由于鼎的硬度高,因此没有锯动,后来,村民又将司母戊鼎埋入地下保存起来。不久,日伪宪兵队又多次前来搜寻,为了防止国宝被日本人抢走,村民再次把司母戊鼎转移并埋藏起来。
  抗战胜利后,司母戊鼎重新出土,并作为寿礼送往南京蒋介石府邸,蒋介石又将其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办保存。国民党政府逃亡台湾时,因鼎太重,没有运往台湾。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铸造的。
  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重约832.84千克。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直壁深腹平底。上竖有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后补上),下为四根圆柱形中空鼎足。
  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工艺精巧。鼎身四面中央为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而在素面周围又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底。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道弦纹,并施以兽面。鼎耳外廓有两只张开巨口的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一人头,好像被虎所吞噬,俗称虎咬人头纹。一般认为,这种纹饰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现在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服从自己的命令。这种推测不是没有根据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司母戊鼎的耳侧以鱼纹为饰,首尾相接。
  司母戊鼎的铸造工艺十分复杂。根据铸痕可知,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身共使用8块陶范,每个鼎足各使用3块陶范,器底及器内各使用4块陶范。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应该超过1000千克,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该鼎原称“司母戊鼎”,后经古文字专家们验证,“司母戊鼎”于2011年3月底,正式更名为“司母戊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