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发生在商周之际,是周武王率军直捣商都朝歌(今中国中部河南淇县),在牧野(今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大破商军,灭亡商朝的一场决战。
  殷商末年(公元前11世纪),以纣王为首的奴隶主统治集团日益腐败,逐渐在内忧外患中走向崩溃。而崛起于商国西面的周部落的首领周文王,早就在姜太公的辅佐下励精图治,实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周文王暗中积蓄力量,积极争取与国,各个击破商西部的属国,奠定了灭商基础。周武王又与诸侯结盟,加快灭商准备,待机兴师。
  周武王继位后(公元前1047年,一说公元前1027年),得知商纣王此时已经众叛亲离,王族重臣比干被杀,箕子被囚,微子出奔,而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他即率兵伐商。周武王利用商地人心归周的有利形势,率本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于十二月二十八冒雨继续东进。从汜地(今中国中部河南荥阳汜水镇)渡河水(黄河,一说由孟津渡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折而东行,于一月初四拂晓进至牧野。
  商纣王惊闻周军来袭,仓促武装大批奴隶,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初五凌晨,周军布好阵,庄严誓师,史称“牧誓”。武王在阵前声讨商纣罪行以激励将士斗志,统一战斗动作以保持阵形严整,严格申明不准杀降以瓦解商军。随后武王命姜太公率一部精兵冲击商军前阵。商军纷纷倒向周军。武王乘势以主力猛烈突击,商军土崩瓦解。纣王仓皇逃回朝歌,商纣王见大势已去,登鹿台自焚而死。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武王灭商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周王朝统治的措施。首先提出营建新都洛邑作为统治东方据点的主张。其次“散鹿台之钱,发巨桥之粟”,散发纣王搜刮的钱财和粮食争取民心,缓和阶级矛盾。再次,“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并封纣子武庚为王,统治原殷都附近的地区,缓和与殷人的矛盾,并达到以殷治殷的目的。另派管叔、蔡叔、霍叔为三监,监视殷人行动。同时,武王还继续推行文王时始创的分封制,以加强对征服地区的统治。武王伐纣,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正义战争,他联合各族力量,一举推翻商纣王的腐朽残暴统治,新建的周王朝实行缓和矛盾的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经济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