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主张“齐物”、“逍遥”,对万物的态度是“无所恃”。如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所恃”的,大至鲲鹏,小至蜩鸠,都需要凭借一定的外部条件才能活动。而庄子的最高境界是“无所恃”,这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道家从维护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在经济理论、社会实践等方面创立了“人本”的思想观点,主张通过维护每个人的个人利益来达到社会的和谐繁荣。道家尖锐地批判了以天下为根本的政治观点,认为这是“悉天下奉一身”的罪恶表现。在社会制度上主张以维护私有制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大同”,这跟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私有制度有所不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强调的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而道家的观点是以私有来促公有。道家主张不损害个人利益,也不能侵犯个人利益,只要每一个人的利益得到应有保障,每一个人的利益不受到侵犯,甚至包括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的利益不受侵犯,把这些不受侵犯的个人利益加在一起就使社会的利益得到保障,只有每个人的利益得到了保护,整个国家才能是真正的繁荣。
有学者认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而是消极的,因为在道家眼里,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天道本身并没有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的发展为主,而是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利于人们休养生息的需求,这也使得西汉初期的黄老之治有了实验的理论基础。同时,这种“无为”思想也使得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在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之后,能有一个广大的心性世界以顺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