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

韩非子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集法家之大成。《汉书•艺文志》著录了法家著作二百十七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法家的历史哲学观相比于其他哲学流派,完全是一种全新的、革命性的观点。儒、墨、道三家虽然思想主张各不相同,但是具有一个共同点,即是都认为人类社会的黄金时代在过去,而不在将来。在他们看来,自古代的“黄金时代”以来,历史是在逐渐退化,因此,人的拯救不在于创新,而在于回到古代,也就是儒、墨、道三家的“历史退化观”。
  三家的这种观念,来源于中国依循过去经验的传统思维方式。中国人大多是农民,农民通常被耕种的土地所束缚,很少外出旅行。农民种地,按时令变化耕耘种地,只需凭借过去经验,遇到新事,就想过去有什么经验可以依循。孔子喜欢援引古代权威周文王和周公来支持自己的学说,这对后世韩愈等许多哲学家有较大的影响。墨子与儒家争辩,援引比周文王、周公更古老的夏禹;而孟子为能凌驾墨家之上,往往援引传说中比夏禹更古老的圣主尧舜。道家为能胜过儒家和墨家,请出比尧舜更早几百年的伏曦、神农。
  法家是先秦各哲学流派中最后出现的一派,他们认为,每个时代的变化都有其不得不变化的原因,因此只能现实地对待当今世界。在法家看来,古代的人民比较淳朴,是由当时物质条件的低下所造成的,古代人民的品德未必普遍高于当代人民。据《韩非子·五蠹》记载,古者,“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韩非子对守株待兔这个故事也给予了这样的评价: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法家在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实行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家学说是顺应历史潮流而产生的,其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