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其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最早的农家学者是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战国时期,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随行他的学生有几十人,在当时颇有影响。
“农本商末”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先秦农家力主“农本商末”,积极推动统治者确立这项基本国策、促进社会认同这一价值观念。 农家认为,农业是一切财富的基础和来源,一个国家要想安定富足,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商业则是破坏和损耗社会财富的根源,商人不会创造财富,只不过是拿别人的产品,买贱卖贵,从中渔利。同时,商人还要吃饭穿衣,从而大量消费农民生产的粮食和布帛。不仅如此,农民劳动多而收获少,商人却付出少而收获多,这种反差和对比会造成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农家主张“重农”,他们认为:
首先,农业是保障百姓生存的基本手段。国家以百姓为根,百姓以谷物为命。如果百姓无谷,国家就会失去根基,因此,必须将发展农业生产摆在重要的位置。而珠、玉、金、银之类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穿,对于处在饥寒之中的百姓来说毫无价值。
其次,农业是国家拥有强大军队根本保障,而军队又是国家稳定的保障。在先秦时期,对军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充足的军粮和稳定的兵源,而这两项都需要通过发展农业来提供。
再次,农业是道德教化的前提和保证。劝民务农,会使百姓民风淳朴,也就容易供统治者利用和役使;劝民务农还会使百姓举止持重,减少结党营私、图谋造反的机会,将老百姓束缚在土地上,防止他们随意迁徙,从而保证政令的推行,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
农家主张重农抑商,并不是否定工商活动存在的价值,而是要求从国家意志的高度来缩小和控制工商活动的范围,使其不会成为农事活动的障碍。
农家著作有《神农》二十篇,《野老》十七篇,《宰氏》十七篇,《董安国》十七篇,《尹都尉》十七篇,《赵氏》十七篇等,可惜均已迭失,没有一部完整的著作保存下来。他们的思想和活动散见于《管子•地员》、《吕氏春秋》、《荀子》等书,其中《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