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是一个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学术派别。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代表性作品是《论语》、《孟子》、《荀子》。
最早把儒家同其他学派区别开来并指出其思想特点的是汉代的《论六家之要指》和《汉书•艺文志》。《论六家之要指》载:“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不能易也。”《汉书•艺文志》载:“儒家者说,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据此可知,儒家有以下特点:宗师孔子,视其言行如最高准则;以《诗》、《书》、《乐》、《礼》、《易》、《春秋》为经典,辨别是非时引以为据;提倡仁义,以为行为准则;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伦常关系。
儒家创始人孔子在政治上倾向于保守,但又有某种程度的改良倾向,他虽没有摆脱传统的天命思想,但又能注重人事,不轻信鬼神。孔子的思想有多面性,孔门弟子对孔子的理解也各执一端,孔子死后,形成了“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以及“乐正氏之儒”。在战国百家争鸣中,儒家不仅同其他学派进行斗争,内部各派也相互争论,其激烈程度不亚于儒家与其他各家之间的斗争。如“孙氏之儒”的荀子,视“子张之儒”为“贱儒”,说子思和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
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以孟子和荀子最为重要。孟子继承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和德政主张,并发展为仁政学说。在哲学上,孟子继承孔子的天命观点,但剔除了天的人格神(终极化人格所在)成分,赋予天以道德属性。他注重人性问题,主张性本善,并认为仁、义、礼、智根源于性;认为人生的最高理想是通过尽心、知性以达到知天,即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天人相通境界。在同其他学派的斗争中,孟子主要是“距杨墨”。杨墨,指战国时期杨朱与墨翟的学说。杨朱主张“为我”,墨翟主张“兼爱”,是战国时期与儒家对立的两个重要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