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在孟、荀之外,战国还有一些儒家学者,其中的一位(不知其姓名)写成《易传》一书。《易传》认为,宇宙万物处于永恒的生灭变易之中,变易的根据在于宇宙中阴阳、刚柔相摩相荡。《易传》的作者虽然没有留下名字,但其理论思维水平很高。儒家思想由于孟子、荀子、《易传》作者以及其他内部派系代表人物的发展,而成为先秦显学之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接受法家李斯的建议,焚诗书、坑术士。汉朝建立后,前几代统治者都不好儒术,汉文帝“好刑名之言”,窦太后“好黄老之术”,景帝“不任儒者”。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在经过为时不长的消沉之后,又兴盛起来。此后,中国思想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逐渐与儒术融合。儒术成为以孔孟思想为主,融会其他学说的思想综合体。儒,成为一般知识分子的通称。
   汉代儒家以读经、说经、注经、争论经书中的问题为主要任务。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置五经博士,后来五经博士又分为十四,于是经学大盛。两汉经学有今古文之分:汉初经师以当时通行的隶书传授生徒,故称“今文经学”;西汉末刘歆增置以当时不通行的籀文书写的《尚书》、《毛诗》、《周官》、《左氏春秋》,并为之注解,东汉卫宏、贾逵、马融等又递为增补,称“古文经学”。古、今文经学不仅文字不同,治经的方法也不同,“今文经学”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古文经学”多详章句训诂。
  “今文经学”的代表是董仲舒,他出于政治上的要求,提倡天人感应,认为天是主宰自然和人世的人格神,而阴阳五行之变则是天的德刑赏罚,他的哲学是儒家天命观和阴阳五行家思想的结合。两汉时期另外一些儒家学者如扬雄、桓谭、王充、仲长统等,对董仲舒等人的天人感应说和谶纬迷信进行了批判。
   两汉经学流弊很多,形式烦琐,内容驳杂,等到了魏晋时期,经学便日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玄学。对于玄学,一般看作是道家思想的复兴,但并不排除儒家思想在玄学中的重要地位。玄学的发展借助于两汉经学,王弼注《周易》、释《论语》,何晏作《论语集解》等等,都是玄学家们为经学玄学化所作的努力。儒家经典《周易》则与道家的《老子》、《庄子》并称为三玄。玄学讨论的是有无、本末问题,虽然来自老庄,但与《易传》思想关系密切。特别是玄学家关于名教与自然的争论,虽然其说不一,但无论是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还是郭象的名教即自然,都肯定了儒家提倡的名教,即使嵇康等人提出“越名教任自然”,也只是出于对当时统治者亵渎名教的愤懑之情,与老庄否定名教旨趣迥异。因此,玄学实际上是援道入儒。儒家思想也在魏晋玄学时期得到了重要发展,它一扫两汉经学的烦琐芜杂,剔除了经学的天人感应说等神秘成分,使抽象思维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