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家是战国末期至西汉初期的哲学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
战国末期,经过激烈的社会变革,封建制国家纷纷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在这种呼声下,学术思想上出现了把各派思想想融合为一的杂家,杂家的产生,大体上反映了战国末期学术文化融合的趋势。
“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没有自命为“杂家”流派。自《汉书•艺文志》第一次把《吕氏春秋》归入“杂家”之后,这个学派才正式被定名。又因杂家较多含有道家思想,故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胡适先生在其《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提到:“杂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杂家的新名。汉以前的道家可叫做杂家,秦以后的杂家应叫做道家。研究先秦汉之间的思想史的人,不可不认清这一件重要事实。”
杂家的特点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杂家虽只是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便成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却又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
杂家著作以《吕氏春秋》、《淮南子》为代表,分别为秦国丞相吕不韦和西汉淮南王刘安门客所集,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显庞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