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家

阴阳家-阴阳五行图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来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时期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期齐国人邹衍。
  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易经》便是讲“阴阳”变化的数理和哲理,其理论基础是:阴阳交感而生宇宙万物,宇宙万物是阴阳的对立统一。阴阳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事物,所以“阴阳者,有名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
  阴代表消极、退守、柔弱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阳代表积极、进取、刚强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用“对立,互根(对立统一),消长,转化”八字括之。
  阴阳家多出于方士,《汉书•艺术志》根据刘歆《七略•术数略》,把方士的术数分为六种。
  第一种是天文:“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
  第二种是历谱:“历谱者,序四时之位,正分至之节,会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杀生之实。凶厄之患,吉隆之喜,其术皆出焉。”
  第三种是五行:“其法亦起五德终始,推其极则无不至。”
  第四种是筮卜,即中国古代占卜用的两种主要方法。筮,即巫史将蓍草的茎按一定的程序操作,得出一定的数的组合,再查《易经》来解释,断定吉凶。卜,即巫师在刮磨得很光滑的龟甲或兽骨上,钻凿一个圆形的凹缺,然后用火烧灼,围绕着钻凿的地方就会现出裂纹,然后根据这些裂纹来解释所问事情的吉凶。
  第五种是杂占:“纪百事之象,候善恶之征。”
  第六种是形法。包括看相术以及后来叫做“风水”的方术。风水的基本思想是:人是宇宙的产物,因而人的住宅和葬地必须安排得与自然相适应。
  五行学说并不是说金、木、水、火、土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指五种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它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构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按其属性进行归纳。凡即具有生发、柔和特性者统属于木;具有阳热、上炎特性者统属于火;具有长养、发育特性者统属于土;具有清静、收杀特性者统属于金;具有寒冷、滋润、就下,、藏特性者统属于水。还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汉书•艺文志》著录阴阳派著作二十一种,现已已全部散佚。成书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章也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都保留了一些与阴阳家相关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