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争鸣,是社会激烈动荡的产物。面对阶级关系的新格局,不同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势必会有不同的利益要求与主张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中来,诸子学说在很大程度上便是这些不同利益要求与主张的反映。战国一些重要学派皆“务为治”,然其对于“治世”的理解却各不相同,这也是由他们所代表的不同阶级、阶层与社会集团的利益所决定的。在各种利益冲突的情况下,诸子百家争鸣自难避免。
  “百家”是虚指,用以形容学派之多,习惯上指“九流十家”。汉初司马谈总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班固则概括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合称“九流”,再加上小说家,则称为十家。其中影响比较深远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出现,孔子正是社会与阶级关系在我国古代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而这种“百家争鸣”景象的出现,则又是有其特殊的历史环境的。春秋晚期与战国初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改革。这些都是新兴地主阶级利用政权的力量来改变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从而完成封建化的过程。到战国时期,由于各国处于封建割据的状态,统一的封建政权还没有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都把主要精力用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变法改革,以致于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落后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其他方面。由于居于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本身政权还不巩固,他们的思想也还没有形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就为诸子百家的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期社会的各阶级、阶层的思想家,都能够自由地著书立说和四处奔走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并不受到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排挤和束缚。而一旦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确立,封建大一统的国家形成,就很难再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那样的诸子百家的盛况了。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诸子百家,百家争鸣”这一空前的学术局面的出现,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他们的思想则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