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


 

第四部分叙述了由于诗人的特立独行,立即引起世间庸人的馋毁,从而使诗人再一次遭遇挫折,诗人陷入孤独绝望的境地。但诗人依旧矢志不屈,甘愿“伏清白以死直”,也不愿意屈服认同世俗,“背绳墨以追曲”。
  第五部分是遭遇苦难挫折、陷入孤独绝望境地的诗人内心深处进一步展开矛盾、彷徨、苦闷与追求理想以及灵魂搏斗的过程,诗人最终坚定自已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理想。
  第六部分则讲到由于女媭的劝诫,诗人不得已来到重华面前,并向他陈述自已的观点,期冀引起同情共鸣。
  第七部分写诗人在重华面前阐述了自已的“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后,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充分表达诗人不被世人理解的强烈感情。
  第八部分写到诗人听了巫咸的话,最后决定离开楚国。这一部分把诗人复杂的矛盾心理、万千思绪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第九部分写诗人在接受了灵氛、巫咸的劝告,决定离开楚国远游,最后终不忍离开的经过。这是诗人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展开的最后一次幻想。
  全诗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司马迁评论《离骚》说:“屈原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又引刘安《离骚传》说:“《国风》 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曒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基本上道出了《离骚》作为政治抒情诗的精神实质和不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