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中原地区的人们使用一种称为耒耜的脚踏耕具来耕地,耕作的人用手把着耒耜的柄,用脚踏着刃部,把锋刃刺入土中,向外挑拨,才能把一块土掘起来。耕地就是这样把土一块一块地挨次掘起来,耕作的人需要掘一块,退一步,这种后退间歇的耕地方法,用力多而效果差。
传说早在商代就用牛驾车,也有人依据构字方法对甲骨文的“犁”字的释义,认为商代已有牛耕,但论据不足。到了春秋时期,牛耕已经使用则是毫无疑问的。春秋战国交替之际,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器农具出现,牛耕技术开始广泛使用。耕地变为连续向前,用力少而效果好,这是耕作技术的一次重要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开始使用于东方,商鞅变法后,西方的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当时还开始用马耕田,商鞅为了重视农业,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成书于汉代的《盐铁论》中说:“古者”,人们用马代劳,行则拉车,“止则就犁”。汉人说的“古者”,当指战国和秦。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
西汉时期的甘肃河西地区,使用牛耕技术已较为普遍。开始是单辕犁(驾二牛),后来又有双辕犁(驾一牛)。东汉时,耧播技术传入河西,使河西成为“富甲天下”的地方。
铁犁牛耕的普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又促进了社会发展和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牛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生产力的进步,标志着农耕社会达到了新的高度。
建国后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农业机械还比较少,耕牛依然是农户的重要劳动力,牛耕还是非常普遍的。 至今,有些农村仍在使用。
牛耕技术从出现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在中国农村延续了2000多年。应该说牛耕技术在历史上是起过重要作用的,对中国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尤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