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个节气

24个节气24个节气是我国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察、探索、总结的结果。
  早在西周时期,我国的天文学家就已知道表示冷热的春夏秋冬四季和用“土圭”(古人用来测量日影的仪器)测影的办法,测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4个节气。《尚书•尧典》就曾提到这4个节气,只不过当时还没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名称,而用日中、日永、宵中、日短4个名词来表示。到春秋时,人们又在二分二至的基础上,测定了4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与二分二至合称为“八节”。《左传·鲁昭公十七年》载“玄鸟(燕子)氏司分者也,伯赵(伯劳鸟)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锦鸡)氏司闭者也”,说明那时人们已掌握了八节,并掌握了玄鸟春分来、秋分去,伯赵夏至鸣、冬至止,以及青鸟与立春、立夏(启),丹鸟与立秋、立冬(闭)的关系。及至战国,天文学家又确立了24个节气。《逸周书•时训解第五十二》即有完整的24个节气的记载,名称与现在完全相同,只不过惊蛰和雨水、谷雨和清明的次序与现在不同。后来,人们又将四个节气的次序作了调整。
  西汉初年成书的《淮南子》,所记24个节气的次序已和现在完全相同,说明到战国末年,24个节气已经臻于完善。24个节气是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划分的,因此也是气候寒暖的反映。掌握24个节气,就便于安排农事活动和有关季节气候的生活。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也是我国独有的科技成果。外国没有24个节气,只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4个节气。
  立春:斗指东北,太阳黄经为315°,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头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所以叫惊蛰。谚语有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以及“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