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讳疾忌医”源自《史记·仓公列传》,原文如下:“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桓侯不应。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其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
译文:有一天,扁鹊去见蔡桓侯。他仔细端详了蔡桓侯的气色以后,说:“大王,您得病了。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赶快治,容易治好。”蔡桓侯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用不着你来治!”扁鹊走后,蔡桓侯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医术高明。”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侯把头一歪:“我根本就没有病!你走吧!”扁鹊走后,蔡桓侯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侯连连摇头:“我哪来的什么病!”扁鹊走后,蔡桓侯更不高兴了。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侯。他只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蔡桓侯心里好生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有病不怕,只要治疗及时,一般的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怕只怕有病说没病,不肯接受治疗。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果然,五天后,蔡桓侯的病就突然发作了。他派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到别的国家去了。没过几天,蔡桓侯就病死了。
可见,扁鹊的望诊技术出神入化,真是“望而知之谓之神”的神医了。而“讳疾忌医”的成语也出于此。
齐桓侯讳疾忌医的表现,一是不承认或不知道自己有病,此意贯穿于故事始终;二是怀疑医生的真诚和医德,他说的“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的话可证。这种把医生的行为归于“居心不良”的现象并不少见,如《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都收有这样的故事:曹操请华佗治头风,华佗认为病根在头颅内,必须行开颅术。曹操大怒曰:“汝要杀孤耶!”他不但拒绝了华佗的建议,还把华佗给杀了。这位曹公也太多疑了,不要说技术高超的华佗在当时为人开颅治病已是常事,就是我国应用开颅的方法治疗相关疾病的历史也应该足以使他建立起信任来:据后来的考古发现证实,我们祖先这种成功手术的事例在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就有了。齐侯也罢,曹公也好,他们或许曾是风云一时的人物,但不相信科学的结果最终还是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