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崇拜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旧时,一个家族最重要的事就是建立祠堂,供奉祖先的灵位,按期祭祀祖先,至于定期扫墓,更是每个家庭不可或缺的神圣职责。明朝朱元璋将山西等地百姓迁徙到安徽凤阳,那些迁徙的百姓一年要回老家上一次坟,以至于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荒废在路上,造成凤阳“十年倒有九年荒”的景象。所以,指责别人“数典忘祖”是句很重的话,但身为天子的周景王,在诸侯强大,天子弱小的尴尬境遇中,即使骂出了“数典忘祖”这样的难听话,也只是泄一泄胸中的怒火,不起任何作用。
附:《左传•昭公十五年》原文
十二月,晋荀躒如周,葬穆后,籍谈为介。既葬,除丧,以文伯宴,樽以鲁壸。王曰:“伯氏,诸侯皆有以镇抚王室,晋独无有,何也?”文伯揖籍谈。对曰:“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以镇抚其社稷,故能荐彝器于王。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王灵不及,拜戎不暇,其何以献器?”王曰:“叔氏,而忘诸乎!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其反无分乎?密须之鼓与其大路,文所以大搜也;阙巩之甲,武所以克商也,唐叔受之,以处参虛,匡有戎狄。其后襄之二路,鏚鉞、秬鬯,彤弓、虎賁,文公受之,以有南阳之田,抚征东夏,非分而何?夫有勋而不废,有绩而载,奉之以土田,抚之以彝器,旌之以车服,明之以文章,子孙不忘,所谓福也。福祚之不登,叔父焉在?且昔而高祖孙伯黡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晋,于是乎有董史。女,司典之后也,何故忘之?”籍談不能对。宾出,王曰:“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后用以比喻忘了事物的根本,也常用来讥刺对本国历史的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