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

楚庄王“长第挫吴豕,雄图竟周鹿。万乘重沮漳,九鼎轻伊洛。”这是唐初名臣李百药称赞楚庄王的诗文,诗文生动地再现了楚庄王北上中原,饮马黄河,问鼎洛水的英雄气概。
  在春秋争霸各国中,楚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最具备称霸的条件。从楚成王开始,楚国就一直和齐晋争雄,虽然屡屡受挫,但历代楚王前仆后继,到楚庄王时国力逐渐强盛,使中原华夏诸国再也不敢将楚国视为蛮夷。后来,楚庄王成为继齐桓公、晋文公之后的又一霸主!
  那么,楚庄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在他统治期间,楚国能一举成为春秋各国中的霸主呢?
  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最有作为的国君,姓芈,名旅,他是楚穆王之子,成王之孙,公元前613年到公元前591年在位。
  庄王继位时尚不足20岁,恰逢国内矛盾重重。先是公子燮与子仪发动叛乱,后又是大闹饥荒,接着臣服不久的蛮戎百濮等部落出现了不稳定动向。这一切,对新继位的幼主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面对这种情势,楚庄王采取了以静制动,蓄意麻痹对手的策略。表面上,他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不发号令,反而下命:“有敢谏者,死无赦!”弄得小人欢天喜地,原形毕露;忠臣忧心忡忡,冒死进谏。三年之后,他对楚国内外局势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对朝中的各类人物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于是罢黜奸臣,任用贤人孙叔敖、伍举、苏从等人,改革内政,发展经济,充实国力,训练军队,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楚国国力大增。这就是历史上“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故事。
  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军北上,征讨散布在伊水、洛水之间的陆浑之戎,并乘势沿洛河北上,在周朝境内陈兵示威,炫耀武力,还非常无礼地向周天子的使臣王孙满询问代表周王室权威的九鼎的重量,大有取而代之的意思。不畏强暴、机警睿智的王孙满告诫楚庄王,想要诸侯臣服,“在德不在鼎”。这让楚庄王意识到周王室还大有人在,不可轻视,而当时中原霸主晋国国力强大,不好对付,于是又班师回国。随后,楚庄王镇压了贵族若敖氏的叛乱,征伐叛楚的小国,并与吴、越结盟,安定了东南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