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夜晚,月明星稀,清风徐来,越国的宫殿里歌舞喧天,破吴归来的越国君臣正在举杯同庆,二十年来的忍辱负重,终于迎来了盼望已久的这一时刻。就在君臣觥筹交错,酒酣面热之际。有一个人却悄悄的离席而去,他漫步到碧波荡漾的太湖边,解开缆绳,泛舟离开了这个熟悉的国度。他是谁,是功成身退,还是另谋高就?
他就是范蠡,那位辅助越王勾践存越破吴,演绎春秋吴越争霸的关键人物,那位一生都充满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兼商人。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地(今河南南阳)人。据说,范蠡早年倜傥不群,被人视为怪人。当时宛地的地方官文种,听说有如此怪人,亲自前往拜访,两人秉烛夜谈,相见恨晚。后来,两人都来到越国,受到越王勾践的重用,成为越王的肱股之臣。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继位的第三年,听说吴王夫差日夜练兵,准备为父报仇,勾践决定先下手为强。范蠡认为越国战争准备不充分,实力不充足,时机也不成熟,主张进行战略防御,待机而动。勾践不听,发动全国精兵,与复仇心切的吴军大战于夫椒,结果越军惨败,勾践带着剩下的五千人困守在会稽。在生死存亡之间,范蠡提出忍辱求全的策略:用卑词厚礼向吴求和,如果不答应,就由越王夫妇亲自到吴国给夫差作奴仆。吴王没有听从伍子胥灭亡越国的建议,休战退兵,并让勾践夫妇入吴,范蠡也一同前往。
三年卑贱生涯,勾践君臣倍受艰辛。夫差看见范蠡很有才干,试图诱惑他脱离越王,被范蠡以“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言勇”,婉言谢绝了。三年后,夫差让勾践夫妇和范蠡回到阔别已久的越国。
回国后,君臣共商兴国大计。范蠡提出对内按照自然规律办事,顺应农时发展生产,鼓励人们生育,繁衍人口;对外与齐、晋、楚发展友好关系,用厚礼贿赂吴国君臣,离间上下之间的关系。君臣上下协力,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很快就走上了复兴之路。而此时,吴国因为忙于参与中原争霸,实力受到削弱。
公元前482年,吴国农业歉收,夫差还决定率精锐部队北上参与黄池会盟,与齐晋争霸。范蠡和勾践认为吴军北上,国内空虚,复仇的时机已经成熟。依照范蠡的建议,等到吴军到达黄池之后,越国将二十年积聚的兵力分成两路,一路由范蠡领兵由海道入淮,切断北上吴军的退路;一路从吴国南边直逼姑苏。吴军留守部队被打得大败,太子友等三名大将被俘。夫差闻讯后,率军南归,向越求和。范蠡考虑吴军主力尚存,越国还不能一举灭吴,就劝说越王答应求和。
公元前478年,越国了解到吴国连年灾荒之后又遇到旱灾,百姓处于饥荒之中,而吴国的精锐在与齐晋争霸中,损失殆尽,范蠡认为最佳的时机已经成熟,再次建议攻打吴国。吴越两军在笠泽隔江对峙,越军兵分三部,左右两翼在江水的上下游假装进攻,吸引吴军,等吴军分成两路分别抵御,勾践率主力中央突破。越军三战三捷,直逼姑苏城下,吴军的军事堡垒土崩瓦解。又过了三年,越军再次进攻姑苏,采用长期围困的办法,围攻三年,夫差再也支持不下,派人求和。勾践于心不忍,正要答应,范蠡告诫越王不要养虎成患,命令鸣鼓进军,夫差无奈,于是自杀,吴国从此灭亡。
范蠡在灭吴后,知道勾践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决计急流勇退。他告诫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文种不听,后来果然被勾践逼得自杀,而范蠡却乘舟浮海到达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与儿子从事经商活动,很快积累了大量的家产。齐王听说他很贤能,请他任国相,范蠡认为“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不是好的征兆,又一次弃官不干。全家迁到陶地,他改名为陶朱公,利用便利的交通,从事商业,很快又积累了千万家产,成了天下闻名的大富商,最后得以善终。
范蠡,这样一位传奇式的人物,无论治国还是治家,无论从政还是经商,都取得惊人的成就。他的一生,文能安邦,武能强国,商能富家,可谓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