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

秦孝公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名渠梁。秦献公,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秦献公在孝公之前已有几个儿子,但都没有被立为太子。
  秦献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献公去世,太子渠梁即位。渠梁即位不久,魏惠王就命令庞涓攻击秦国,以阻止秦国对中原的靠近。尽管此时的秦军战斗力已很强,但还是被名将庞涓击败,秦国的都城栎阳(今陕西临潼北栎阳镇)也被庞涓攻破。渠梁被迫把都城迁回了秦国的旧都雍(今陕西凤翔南),以避庞涓的锋芒。秦献公刚刚夺回的河西地又被魏国抢走了。秦国通往中原的梦想又被击灭了。
  在秦献公改革的时候,秦国就形成了栎阳和雍东西对抗的格局。栎阳是秦献公的都城,是地主集团的势力中心。雍是秦国的旧都,是奴隶主集团的势力中心。此前,秦献公采用一国两制的折中办法,秦国的地主集团和奴隶主集团分居东西,已形成了对峙的格局,并在秦献公晚期,出现了水火不容的迹象。随着渠梁回迁雍都,秦国两大集团的矛盾爆发了。
  秦献公当朝有大量的地主出身的官员,此时也随着渠梁进入雍都。雍都长期被压迫的地主势力与这批官员相交接,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这些地主官员也希望得到当地势力的支持。雍本来是由当地的奴隶主控制的,渠梁带着大批国家高级官员入雍,使雍的奴隶主们的权力空间受到很大的压缩。出身地主的高级官员凭借着权力优势,希望在雍实行地主经济模式,以使自己的势力能够在都城扎根。雍的奴隶主则希望把这些危险的客人赶走。于是,双方发生了严重的争斗。
  对于眼前这种紧张的局势,孝公采取了转移矛盾的办法。孝公让雍都派的首领带兵反击东部的魏军,让栎阳派的首领带兵出击秦国西部的少数民族政权原獂(今甘肃陇西东南)。两派都不愿打败仗,致使己方在与对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结果秦国在东西两个战场都取得了胜利。西线军团灭亡了原国,占有了原国的大片土地。东线军团击退了魏军,一直向东打到函谷关以东的陕城。两派实力相当,都想得到孝公的支持。
  秦孝公元年(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为转移两派的争斗焦点,下求贤令。求贤令的一个中心意思是,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以此来表明能强秦是孝公用人的标准,不支持内斗者,这样就把两派统一到了强国战线中。两派都想在出奇计强秦上作出点成绩,彼此的争斗减弱了,国内的紧张局势得到了缓解。
  秦孝公的求贤令从根本上来讲,是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统治者能够任官的首要原因是“亲”,其次才是能。他们往往凭借与国君的亲缘关系得以任官。其中虽然也有杰出的人物,但终究是不多。而新兴的地主集团往往与国君并不沾亲带故,主要靠的就是自身的才能。秦孝公的求贤令冠冕堂皇,让人看着很公正,是择优录取,实际上却是将对地主集团的支持写进了政令。
  秦孝公在即位之初就能稳妥地解决如此复杂的政治局面,主要是得益于秦献公的教育和设计。
  渠梁在很小的时候,献公就把他带在自己的身边。渠梁耳濡目染父亲的精明强干,再加上天资聪颖,很快就在他的兄弟中显露出来。献公十一年(公元前374年),周太史儋过秦西行,为献公所留。献公对太史儋的博学卓识早有耳闻,请太史儋留秦教子。太史儋见献公心意诚挚,便同意在秦三年。献公此时已五十岁,子孙众多。太史儋在和献公的子孙们接触了一段时间后,对献公说,献公的子孙虽多,但只有一人可教。这个人就是渠梁,当时只有七岁。献公既感到惊奇又感到高兴,自己最喜欢的这个儿子竟然能够被太史儋看中。此后,太史儋就专心教渠梁各种知识。其中太史儋教得最卖力,渠梁学得也最用心的就是各国的国史。三年的教学时光很快就过去了,太史儋把渠梁交给献公说,这就是将你的事业发扬光大的人。献公送太史儋西去后,就把渠梁立为太子。渠梁在太史儋的教导下,工于心计,与众兄弟若即若离。秦献公常年把渠梁带在身边,渠梁于是经常出现在军中和朝堂上而远离后宫。 
  对于父亲的改革,渠梁十分支持,知道这是秦国强大的必由之路。献公为了让渠梁对他的改革有更深刻的认识,还特意让渠梁到魏国学习考察。渠梁从魏国回来后,感觉到了秦国与魏国的差距还很大,明白了父亲的忧虑所在。
  献公在世的时候,把秦国国君的权力大大增强,并且形成了制度。这使即位的时候十足年龄只有十九岁的渠梁得以大权在握,不受别人的摆布。正是由于渠梁手里握有实权,地主和奴隶主两大集团都不敢轻视这位年轻的国君,而是努力争取孝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