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

在移木取信的那一天,孝公稳居宫中,由卫鞅主持这次贵族大会。雍城南门聚满了城中的贵族和地主,形成了紧张对峙的两个集团。孝公派了大量士兵维护南门和北门以及它们之间的城中过道。
  卫鞅宣布,只要贵族中有人能把一根三丈长的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就会得到十金的重赏。但整个一上午也没有人肯出来搬木头。卫鞅的随从不免有些着急。卫鞅发现,贵族中虽然没有人出来搬,但却也没人离去,于是派人告诉孝公多派军队,并增加赏金到五十金。
  这个办法果然奏效。不一会,贵族中有一个年轻人就走了出来。在士兵的保护下,他很轻松地把木头搬到了南门并得到了五十金的重赏。卫鞅随即把他叫来,送到了孝公那里。贵族集团见有人敢出来搬木头,就一哄而散了。孝公让卫鞅抓住当初那些为了阻止别人移木而杀人的贵族,给他们治了杀人的死罪,对因支持变法而被杀的贵族给予了很优厚的抚恤。
  事后,赵良对卫鞅说,你们明明可以直接宣布变法令,还很虚伪地搞一番表决,让很多人白白地送死。卫鞅说,立木取信毕竟是取决于民意,如果确实无人搬木,那么新法也不会颁布。如果说这是虚伪,那么这样的虚伪还是要讲的。
  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孝公任命卫鞅为左庶长,下变法令。
  新法施行没有几年,秦国就已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孝公在第一次改革后,秦国的国力比献公时更富强了。孝公十年,秦国趁着魏国与齐赵间的大战,向东进攻魏国,一直打过黄河,占领了魏国的旧都安邑,收复了被魏国占领的河西地。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孝公进行第二次变法,这次变法包括,迁都咸阳,废井田制,统一度量衡,设县置。
  同年,孝公诏令卫鞅营咸阳,筑冀阙。咸阳故城亦名渭城,在咸阳县东15里。次年,孝公迁都咸阳。不久,秦国初在县置有定额之秩吏,即规定县令和县长的俸禄,按户按口征收军赋,其郡县组织日趋完备。秦孝公积极支持卫鞅变法。此后,在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使秦迅速成为政治制度先进、经济发达、军力强盛的强国。
  由于贵族中还有一些人因为与孝公的近亲关系,而屡屡犯法。孝公决定用至亲至贵之人试刀,以表明自己对违法者严惩不贷的决心。前346年,太子驷犯法,刑其傅公子虔,于是“法大用,秦人治”。
  孝公把太子驷绳之以法,交给卫鞅法办。此事立即传遍了雍都,人人都在关注。有很多人替太子求情,但卫鞅仍然坚持法办。卫鞅依照秦律法的规定,判定太子驷因法定年龄不足,由富有监护义务的太子师公孙贾和太子傅公子虔代罚。卫鞅依法判处公子虔劓,公孙贾黥。公子虔是孝公的异母哥哥,是孝公兄弟中最有威信的人,是秦国公室贵族的核心人物。公孙贾则是雍都的奴隶主贵族的领袖人物。当初,孝公为了安抚公室贵族和雍都大贵族,任命公子虔和公孙贾担任太子的傅和师这两个极为尊贵的职务。而现在,孝公为了敲山镇虎,以处理太子的名义,将最难治理的公室贵族和雍都大贵族的代表人物法办,对推行秦国的法治起了很大的作用。
  事后,太子驷的异母弟公子疾安慰太子驷,说卫鞅真是胆大包天,敢动太子。太子驷说,卫鞅只不过是父亲的一个傀儡,没有父亲的支持,卫鞅极易铲除。此次受罚,父亲并不是针对自己,自己只不过是面子上有些过不去罢了。
  孝公的第二次改革,是一次更彻底的改革。很快,秦国又恢复了秦穆公和秦献公时的强大。孝公十九年,天子致伯。孝公二十年(公元前342年),诸侯毕贺。前341年,秦军攻魏西鄙。次年,孝公在卫鞅策划下复攻魏,欲据河山之固,东向以制诸侯,成帝王之业。同年,卫鞅诱执魏军大将公子邛,大败魏军,迫魏王献部分河西地以求和。
  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孝公患不治之症,自知不久于人世。时商君鞅来探视,孝公以传国试之。商君鞅拒绝。在孝公朝,卫鞅是一人之下的重臣,此时已被封为商君。孝公以卫鞅大破魏将公子昂之功,封卫鞅为商君,赐给卫鞅商於十五邑,于是卫鞅又被称为商鞅。孝公担心自己死后,太子驷驾御不了商鞅,反受其制。故以传国试商鞅,商鞅但凡稍有犹豫,有接受之意,孝公就会立刻除掉商鞅。孝公对杀死商鞅并不难过,只是不想担负诛杀功臣的恶名。
  孝公在弥留之际,只留太子驷在身边,久久凝视窗外黄鸟。太子驷明白父亲的意思,轻轻吟唱黄鸟诗,孝公才放心地闭上了眼睛,时年四十三岁。
  孝公死后不久,太子驷诛杀了商鞅和公子虔、公孙贾。太子驷就是后来的秦惠文王。
  秦献公生孝公的时候,已经四十三岁。孝公虽然聪明过人,但却自幼身体羸弱。成年后,又沉溺于景监等人之美,身体愈发不堪,最终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