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小国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而改革,大国为了在诸侯中称霸而变法。落后的制度被历史的车轮碾碎,保守的统治者被时代无情抛弃。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中,秦国的商鞅变法奠定了一个强国的基石,为后来统一六国开创了历史性的大趋势。但在战国中后期,秦国却碰见了一个强硬对手——赵国,一个在战国前期屡屡受挫的国家之所以能够突起,其缘由就是赵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一位让华夏族从马车上跃到马背上的君主,是怎样改变他的国家,怎样影响中国历史的发展呢?
赵武灵王,生年不详,死于公元前295年,名雍,公元前325年至前299年在位,执政27年,是一位把赵国由弱变强的君王。
公元前325年,赵武灵王继位时,局势对赵极为不利:赵国的东面齐国虎视眈眈,西面有秦国伺机而动,北边有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反复侵扰,腹地有中山国屡次进犯,赵国被称为“四战之国”。面对险恶的形势,赵武灵王不得不发愤图强,力求改革以期国家强大。
由于秦、齐的实力相当,而且都图谋中原,赵国被夹在中间成为蚕食侵扰的对象。为此,赵国不得不在东西两线展开军事、政治攻势。公元前319年,赵武灵王支持魏相公孙衍发起的“合纵”,赵、魏、韩、燕、楚五国联合抗秦,打到函谷关,迫使秦国长期不敢窥视关东,不得不把战略重心转向后方,向巴蜀、义渠用兵。而这时齐国通过桂陵和马陵两次大战,重创魏国,取代了魏国的中原霸主地位,公元前314年,齐国又乘燕国内乱发动武装干涉,占领了燕国,锋芒直接指向了赵国。赵武灵王充分利用纵横手段,怂恿中山国国君称王,恶化中山和齐国的附属关系;联络魏、楚,造成讨伐齐国的声势,迫使齐国不得不放弃唾手可得的燕国,从而解除了齐国对赵国的威胁。
在长期的外交战中,赵武灵王意识到,借助外力只能缓解国家的暂时危险,要使国家安全得到长期的保证,只能靠提高自身的实力。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战中,赵武灵王看到,传统的车兵和步兵,根本上无法对付机动灵活,攻击力强的骑兵。当时的形势下,赵国若想拓展疆域,只能向北发展,那么改进传统的车兵和步兵就迫在眉睫。为此,赵武灵王决定实行军事改革,学习北方少数民族的穿者打扮,骑马射箭,训练骑兵部队,这就是历史上的“胡服骑射”。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正式下令“胡服骑射”,和任何改革一样,这一改革之前也爆发了一场革新和守旧的思想斗争。朝中一些守旧贵族和反对势力,要么公开反对,要么消极抵抗。国中的大部分老百姓也不认可“胡俗”,怨言四起。面对重重阻力,赵武灵王采取了从上到下,虚心说服教育的方法,终于使“胡服骑射”的命令在全国得以推行。为了迅速组建骑兵,赵武灵王打破以前按地域招募、编制军队的做法,招募靠近北方胡地善于骑射的人,作为骑兵部队的核心。把峰峦起伏,水草丰茂的原阳作为训练骑兵的基地,将部分步兵改为骑兵加以训练,并且收编了边地游牧族的骑手作为补充力量。通过在代地经营胡马和迫使林胡王献马等渠道,赵国获得了大批良马,为骑兵部队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
改革后的赵国,武装力量迅速增强,开始发动战争,开疆拓土。从公元前306年开始,赵国对位于他腹地的中山进攻。公元前296年,赵国攻占中山国都城,占领了中山的土地。公元前306年,赵军又向北边游牧民族开战,首先打败林胡,迫使“林胡王献马”。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为了摆脱内部事务,集中精力指挥作战,把王位传给幼子赵何,自称“主父”意即国主之父。他率兵打败林胡和东胡,辟地千里。在这之后,强大的秦国成为赵的主要对手,赵武灵王在占据云中、九原之后,就试图从河套一带,直接袭击秦国。为了考察地形、选择进军路线,他亲自化装成赵国的使臣入秦侦察。
就在赵武灵王按照既定路线实行强国计划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由于他在继承人问题上处理不当,公元前296年,长子章叛乱。公子李成、李兑起兵平叛,杀死公子章,害怕赵武灵王日后惩责,就将他围困在沙丘宫中活活饿死。赵武灵王就这样在内讧中死去。
然而,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使我国由车战的时代进入骑战时代,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随着骑射的发展,马开始用于骑乘,这对于促进各地区间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随着中原华夏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流,在战国末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峰。因此,胡服骑射不能简单的只看作一场军事改革。赵武灵王也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改革家,梁启超还称他是黄帝后的第一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