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衍

邹衍邹衍(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60年,一说是公元前305—公元前240年)亦作驺衍。战国末期齐国人,传说其墓地在今章丘相公庄镇郝庄。战国时期,齐国有名的稷下学宫是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舞台。邹衍是稷下学宫有名的学者,他知识丰富,“尽言天事”,时称“谈天衍”。据说做过燕昭王师,死于长平之战以后。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列于稷下诸子之首,称“驺衍之术,迂大而宏辨”。
  邹衍曾到齐国都城临淄游说,得到齐宣王的赏识,被拜为大夫,与孟珂、淳于髡、荀况齐名并列,又与邹忌、邹文一起被人们称为“齐国三邹子”。他还先后到魏、赵、燕等国游说讲学,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受到极高的尊崇和礼遇。他到魏国,惠王亲自到国都大梁的城郊去迎接,待为国宾;他到赵国,平原君则侧身而行,侧席而坐,对他非常谦恭;他到燕国,昭王竟亲自抱着扫帚为他清理道路,并行弟子之礼,他为师,并专门筑了一座碣石宫,供他讲学用,时常去那里向他请教治国之道。
  邹衍开创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其主要思想是“五德始终说”和“大九州说”。他把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五行说附会到社会的变动和王朝的兴替上,提出“五德始终”的历史观。他认为整个物质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构成的,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通过五行相克和五行相生来实现的。人类社会历史的改朝换代与自然界一样,也是一种客观必然。自开天辟地以来的人类社会都是按照五德转移的次序进行循环的,每一朝代都主一德,每一德都有盛有衰。盛时,它对应的那个朝代就兴旺发达;衰时,这个朝代就要灭亡。人类社会的历史变化遵循着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进行着循环。该学说对秦汉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对宇宙的空间认识方面,邹衍创立了“大九州”说。齐地濒海,这启发了他对宇宙空间广阔性的联想。邹衍认为,儒家所称的中国,只占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中国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有九州,乃禹时所分九州,而中国之外如同赤县神州的还有九个州,各有裨海环绕,每州内又各有九州,语言风俗皆不相通。这种对世界地理的推论性假说,在当时及后世有扩大人们地理视野的意义。
  邹衍一生著述甚丰。《汉书·艺文志》在阴阳家类著录《邹子》49篇、《邹子终始》56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著有“《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并另作有《主运》。邹衍在音乐、方技方面也颇有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