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几百年,就是一部血与火的历史,兄弟父子之间的争斗,家族之间的仇杀,国家之间的攻伐,上演了人性中最血腥的一幕幕惨剧。在这个特殊的时代,有一群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勇士,他们孤身一人,深入对手巢穴,火中取栗,演出一幕幕荡气回肠的历史悲歌,他们就是刺客。
太史公司马迁在鸿篇巨制《史记》中,就特地为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人立传作记。在这些人当中,荆轲孤身入秦,功败垂成的事迹影响最为深远。荆轲刺秦王,这一故事家喻户晓,然而,依靠刺杀秦王真的能改变当时的历史进程吗?
荆轲,卫国人,齐国贵族庆氏的后代,卫国人称他为庆卿。到燕国后,燕人又称他为燕卿。他生年已经无从得知,只知道他于公元前227年受燕太子丹委托,孤身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刺杀未遂,反被秦王杀害。
荆轲为什么要去刺杀秦王?战国末期,韩、赵、魏都已经灭亡,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国力渐微的燕国与强大的秦国正面对抗,无异螳臂当车,自不量力。在万般无奈之下,燕太子丹企图用刺杀来挽救国家覆灭的命运。于是物色技艺高超的刺客变成了当下之需?那么,荆轲这个“外人”怎么会被燕太子丹选中呢?
史料记载,荆轲为人深沉好学,喜欢到各地漫游,与豪侠交往。他漫游经过榆次,与当时的剑术高手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而荆轲却没有介意。经过邯郸,又和鲁句践做博弈的游戏,两人发生争执,鲁句践发怒呵斥他,荆轲也没有发怒。这从侧面反映他不仅博学多才,而且是一个很有气量的人。
荆轲不仅仅是一个剑术高手,而且还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有志之士。在燕国时,一次和朋友高渐离喝酒,突然放声痛哭。当时,秦国已经灭掉了一些诸侯国,剩下的诸侯国个个心惊胆颤。荆轲一心想到燕国暗淡的前景,这才忍不住的大哭。因为他知道,诸侯争霸,列国争雄,贤人志士,仗剑游侠,一展抱负的时代即将结束。就在这时候,隐居在燕国的有名侠客田光得知荆轲此人后,大加赞赏。当太子丹向田光求教时,田光不惜自杀而举荐荆轲。
事实证明田光是有眼光的。对六国的人来说,孤身入秦,手持利刃,潜入秦宫,刺杀秦王,成功的机会太渺茫了,然而,荆轲受任于危难之际,依然挑起了抗秦的大旗。他深知秦王急于统一天子,建立万世基业,只有国土才能让他动心,因此,他索取了燕国的地图。为了进一步打动秦王,获得接近秦王的机会,他让被秦国悬赏重金捉拿的叛将樊於期心甘情愿地自杀。为了弥补剑术的缺陷,他要求太子丹寻求天下最锋利的匕首。为了保证成功,他耐心地等待自己信得过的朋友做助手。
然而,由于秦军日益进逼,太子丹坐不住了,他见荆轲迟迟不肯动身,以为他有了反悔之心。荆轲见太子怀疑自己,只能带着太子丹配备的助手秦舞阳,踏上了刺秦之路。在易水临别之际,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演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悲歌。
到了秦国,他首先用厚礼贿赂了秦王的宠臣蒙嘉。秦王听说荆轲不仅带来了叛将樊於期的人头,而且还愿意献上燕国的地图,十分高兴,于是在咸阳宫隆重地接见荆轲。荆轲捧着樊於期的头函,秦舞阳捧着地图匣,依次进殿。然而,十三岁能杀人的秦舞阳被秦国宫廷的气势折服,脸色大变,秦国群臣感到奇怪。荆轲笑笑说,北方蛮夷之地的小人物,没有见过世面,打消了群臣的疑虑,然而秦舞阳由于胆怯不敢进殿。荆轲献上头函,又独自一人捧着地图匣献给秦王。当图穷匕现之际,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持匕首猛刺秦王。秦王惊恐万状,扯断了衣袖,试图拔出长剑反抗。由于惊慌,剑没有拔出,两人围着宫廷内的柱子追逐。秦国的侍卫在宫殿外面,大臣们没有兵器,只能惊恐地看着。这时侍医夏无且用药囊投掷荆轲,使秦王赢才有时间拔出长剑,砍断荆轲左腿。荆轲将匕首向秦王掷去,没有击中。秦王再次用剑重创荆轲,此时荆轲知道事情无法挽回,于是“倚柱而笑,箕踞而骂”,告诉秦王,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试图活捉你,签订契约,以此来报答燕太子丹。
荆轲刺秦失败,使后人扼腕叹息。然而,即使刺秦成功,也不能改变六国灭亡的历史规律。荆轲孤身入秦,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个悲剧,这也是遭受后人非议的重要因素。但是,抛弃时代的局限性,从另一面看,在一个国家危亡时刻,作为一个忧国忧民,不甘为奴的有志之士,牺牲自己,拯救祖国,这就是一种伟大的人格,这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个性和魅力,这也是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永不泯灭的重要原因。从这个方面看,荆轲刺秦,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