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

廉颇、蔺相如-蔺相如一个勇冠三军,一个疾恶如仇;一个深入虎穴,一个用计用谋;一个负荆请罪,一个微笑泯仇。他们曾经共同卫国,他们又曾经敌视如仇,但他们最终成为刎颈之交。这就是战国末期赵国廉颇、蔺相如的感人事迹。虽然赵国最后不免于灭亡,留下千古遗憾,但赵国将相的风采,他们那为国为民,舍生取义的事迹,仍然在代代流传。
  战国末期,赵国能够与秦国大战几十年,除了自身实力比较强大以外,还因为他拥有一批智勇双全、能征善战的文臣武将。廉颇,就是赵国的一员著名的勇将。公元前283年,廉颇(前327年—前243年)率赵军打败齐军,扬名于诸侯,被封为上卿,而蔺相如(前329年—前259年)此时才崭露头角。
  最初,蔺相如只是赵惠文王宦官缪贤的一个门客,当缪贤得罪赵王,企图逃往燕国时,蔺相如帮助他认真分析了形势,让他主动向赵王请罪,结果摆脱了一场杀身之祸,由此得到缪贤的赏识。后来秦王假意以十五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把赵国推入一个两难境地。给,可能秦国不会用城池来交换;不给,又可能会给秦军攻打赵国提供借口。恰在这时,缪贤将蔺相如推荐给了赵王。蔺相如帮助赵王权衡利害,胸有成竹的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他先让秦王欣赏一番,当看到秦王没有给赵国城池的意思时,又机灵的将璧索回,并迫使秦王答应斋戒五天,表示诚意。等秦王斋戒期满,和氏璧已被蔺相如送回了赵国。蔺相如反客为主,要求秦国先给城池。秦国无可奈何,最后不了了之。蔺相如巧妙地完成了任务,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从此与廉颇一朝为臣。
  蔺相如完璧归赵以后,秦军连年进攻赵国。公元前279年,秦王又假意邀请赵王在渑池相会,重建友好关系。面对秦国盛气凌人的架势,廉颇、蔺相如认为,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必须去,并做好两手准备:
  蔺相如陪赵王去与秦王会面;廉颇率领重兵守住边关,并计算往返时间,超过时间,赵国另立新君,以便打消秦国扣留赵王威胁赵国的意图。在渑池会盟中,蔺相如与秦国君臣再一次斗智斗勇,使秦国始终不能占赵国的上风。秦王悻悻而去,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劳大,封他为上卿,地位反而超过廉颇。
  此时,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廉颇不服气了,认为蔺相如仅仅是凭借一张利嘴,获得高官厚禄,决定找个机会羞辱他。蔺相如知道后,托病不上朝;出门见到廉颇,远远就避开了。蔺相如的谦恭礼让,却被门客视为胆怯,都为他忿忿不平,甚至以离去相威胁。蔺相如便将自己、廉颇与秦王比较一番,语重心长的告诫门客:自己连秦王都不怕,怎会畏惧廉颇,只是以国家为重,不愿计较私人恩怨。这一席话不胫而走,很快就传到廉颇耳朵里。廉颇得知事情原委后,深感内疚,主动负荆请罪,于是两人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刎颈之交”。
  由于赵国君臣同心同德,将相团结对外,使秦国长期占不到赵国的便宜,在对齐魏的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然而,在赵惠文王死后,形势渐渐发生逆转。赵孝成王六年,即公元前260年,秦赵为争夺韩国的上党,爆发了规模空前的长平之战。战争初期,赵军由廉颇指挥,几次小规模战役,赵军连接失败,廉颇于是凭借险要地势,坚守不出,以逸待劳,准备和远道而来的秦军打一场消耗战。秦军长途远征,最忌讳的就是持久战。于是使用反间计,派人到邯郸散布谣言,诋毁廉颇怯战,秦军真正害怕的是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赵孝成王中计,不听重病在身,卧床不起的蔺相如的建议,让赵括代替了廉颇,结果,赵军战败,被迫投降,四十多万军队全被活埋。就在此时,蔺相如不幸病逝,廉颇也被免职,终日郁郁寡欢,势利的门客一哄而散。赵国国力减退,君臣一心,将相和睦的时期过去了。
  困境能折磨人,也能激励人,大战之战后的赵国并非从此一蹶不振。公元前251年,燕国见赵国尚未从长平之战中恢复元气,于是兴兵攻打赵国。赵王重新任用廉颇领兵作战,不仅杀死燕军主将,大败燕军,并追逐燕军五百多里,包围燕国的都城,迫使燕国割让五座城池才退兵。廉颇因为战功显赫被封,号称信平君。公元前245年,廉颇在前线与魏国作战,赵孝成王死了,儿子悼襄王继位,又不信任廉颇,派乐乘替代廉颇。廉颇盛怒之下,把乐乘赶走,但自己也不敢再呆在赵国,只能奔走异国他乡。
  廉颇最初逃到魏国,不被信任,被楚王接到楚国,却一直没有战功,最后死在楚国。
  秦赵的恩仇,燕赵的风云,都已成为往事,但将相的事迹,不正说明,国家的兴衰与人才的得失有着直接的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