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涓(?-公元前341年),战国初期魏国名将。曾率领魏武卒横行天下,北拔邯郸,西围定阳。差点将赵国南面领土纳入魏国版图,桂陵之后尽数收回河西失地。但其心胸狭窄,为了实现自己成为第二个吴起的梦想,残害同窗孙膑。最终败于孙膑之手。他的人生起落成为了魏惠王霸权盛衰的标志,他的死为魏国的霸权敲响了丧钟,魏武卒也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根据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孙膑兵法》,庞涓曾经于公元前354年桂陵之战中被俘,而10年之后的马陵之战的统帅很可能是魏太子申而不是庞涓。
此外,在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中,赵国都城已破,赵魏已经签订了绝对有利于魏国的合约,从后来马陵之战中赵国的表现来看,很可能齐国在齐魏博弈中战略上失败,而桂陵之战只是小规模的战术上的胜利。
由于魏国在赵国获得了大量的战略收益,所以齐国迫于形势,放回在桂陵之战中俘获的庞涓也是有可能的。
根据著名军史专家夏惟桐的研究,在之后的马陵之战中,孙膑采用牺牲不服从田忌的两都兵马(齐国军事建制单位)袭扰魏国都城,骄纵魏军的心理战法,造成了魏国朝廷震动,可能威胁到了领军的太子的王储地位,才采取了跟进歼灭齐国部队的不理智策略。
马陵之战牺牲的可能仅仅是快速追击的少数部队,所以魏国战略上并没有受到影响。袭击魏都的齐国两都兵马已经被魏国聚歼。由于牺牲田忌政敌的办法,也引起了齐王的记恨,孙膑和田忌在马陵之战后因此逃离大军。随后,魏国大胜齐国。
所以“围魏救赵”和“围韩救赵”都以齐国战略失败而告终,但是在马陵之战中,孙膑超一流的指挥技术和心理作战技巧,仍然让现代人震撼。
庞涓好名利,总梦想着出将入相成为第二个吴起。为此,他帮魏惠王制定了弱赵以联三晋,灭秦后图天下的战略方针。但魏惠王外交上的失误让他陷入了被动局面,北拔邯郸之时,齐楚出兵,秦亦趁火打劫。拿下邯郸之后,于桂陵败于孙膑之手,后魏将邯郸还给赵国,其战略目标未能实现。桂陵之后将目光转向秦国,主张弱秦,灭秦。可惜魏惠王未能正确采纳其方略,仍固守统一三晋的方略不变,坚持打韩国,以至于被齐国渔翁得利,令魏国霸权衰落。真实的马陵远比史书中的精彩得多,此战为中国历史上以谋取胜的经典,可惜我们只能看到其中很小一部分。后人曾评价“魏惠王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至于国之根本,竟成一俘者,皆因庞涓之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