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发展到战国中期,秦国超级大国的地位已经形成。秦与东方六国的关系,表面上看是时张时驰,实际已经到了“矢在弦上,不可不发”。当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和秦国单独抗衡的时候,一种合纵的策略就诞生了,合纵,就是东方各国之间南北方向的联合。而当秦国无法独自对抗六国的联手时,联合某个国家,逐个击破的“连横”策略也产生了。“合纵”与“连横”,演绎了战国中后国际政治期最精彩也最残酷的一面,也造就了一批纵横家。
苏秦,就是纵横家中的杰出代表,六国合纵策略的主要策划人。
苏秦,生年不详,大约死于公元前321年,但又有史料记载死于公元前284年。东周洛阳乘轩里人。
人们只羡慕他人成功后的风光,却不知落魄时的凄苦。相传苏秦曾到齐国跟鬼谷先生学习,出师后的苏秦梦想着大展宏图,一显身手;辗转奔波于各国之间,企图为自己创立一个锦绣前程。几年过去了,资产耗尽,却是一事无成,贫困潦倒之际,只能狼狈而回。但家人的嘲讽比各国君王的冷漠更让苏秦感到世态的炎凉。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的第一次游说,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游说的失败,使他认识到学识的不足,家人的嘲笑更让他刻骨铭心。知耻而后勇,他闭门读书,以图东山再起。与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相比,苏秦似乎更胜一筹,达到了“头悬梁,锥刺股”的程度。传说他为了使自己精神集中,用长绳将头发与屋梁相连,每当打瞌睡的时候,长绳拖住了头发,又能清醒过来;他又手持一柄尖锥,实在熬不住了,就用尖锥猛扎大腿,使自己保持清醒。如此一年孜孜不倦,他自认为对天下时局已经了然于胸,能够揣摩他人心思,说动各国君王,于是开始了第二次的游说生涯。
二度出山并非一帆风顺,但苏秦也有了更多的自信和耐心。最初,他试图说服周显王重用自己,但第一次游说的失败,使他在家乡似乎身败名裂,受到的仍是讽刺和讥笑。他兴冲冲的来到秦国,计划以连横的策略打动秦王,但秦国此时刚杀了商鞅,嫉恨游说的人,苏秦又碰了一鼻子灰。连横策略失去了对象,苏秦决定帮助六国合纵,建立对付秦国的战略同盟。这次,他选择了国小力弱的燕国,作为第一个目标。苏秦帮助燕王分析了秦赵、燕赵的关系,指明燕赵相争,只会使秦国的得利,联合了赵国,无异为燕国树立了抗击秦国的屏障。苏秦的潜心苦读并没有白费,失败的经历也使他懂得必须耐心等待时机。
通过一年的反复游说,燕王经过再三斟酌,权衡利弊,终于接纳苏秦的策略,供给他车马和大量金银布帛,让他去说服赵肃侯,联合韩、魏、齐、楚,共同抗击秦国。秦国对各国凌厉的攻势,使六国产生了联合的客观需要;苏秦熟悉各国的优劣形势,帮助各国君王权衡厉害轻重;他每到一国,都打着其他国家君王特使的旗号,使他的言行更有分量。因此,经过一番艰苦的游说,苏秦终于使东方六国建立了合纵盟约,苏秦被任命为纵约长,佩带着六国的相印。
苏秦有了燕王的支持,一路出访各国,每说服一个国家,无异获得了一大批政治和经济资本。到等他说服赵王,他再也不是形单影只,茕茕孑立,而是轻车快马、前呼后拥,往日的贫困落魄已一去不复返。当他游说各国,途经洛阳时,最初对他嗤之以鼻的周显王惊恐万状,派人殷勤慰问。苏秦的兄弟、妻子和嫂嫂,都斜着眼不敢正视苏秦,屏气凝神地侍侯他吃饭。当苏秦笑着问嫂嫂,为何前倨后恭,嫂嫂毫不迟疑的回答,只因为现在的苏秦既有地位,又有钱财。这一回答,让苏秦感慨良多:富贵与贫贱,直接关系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尽管如此,他还是用千金回报了族人和朋友。
合纵的成功,迫使秦军不敢向东进攻,也促使秦加紧实施连横策略。后来,秦欺骗了齐国和魏国,要联合进攻赵国。赵王责备苏秦,苏秦害怕,请求出使燕国,并决定报复齐国。这时,苦心建立的合纵也就无形中土崩瓦解了。
苏秦来到燕国,最早支持他合纵的燕文侯逝世,易王继位,齐国趁机攻城略地,苏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使齐国归还了燕国的城池。这时苏秦与易王的母亲私通,易王假装不知,对苏秦反而更加恭敬,招待也更加丰厚。苏秦感激燕国,但也怕遭来杀身之祸,于是与易王演了一场苦肉计,逃到齐国做了客卿。苏秦唆使齐湣王崇尚享乐,又鼓吹齐国灭亡宋国,引起各国的恐惧,从而联手对付齐国,终于削弱了齐国。
齐王对苏秦的宠信,引起其他大臣的不满,派人刺杀了苏秦。这位纵横家,最终死于非命。他一生的功过,的确很难说清,但他知耻而后勇,为实现目的而百折不挠的精神,还是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