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法运动

李悝战国时期,由于封建领主制经济的彻底崩溃和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地主阶级的经济力量十分强大,进而他们就要求在政治上提高地位,解除领主阶级的特权,要求改革上层建筑以便与地主经济相适宜。另外,为了富国强兵,在争霸战争中取得优势,于是各国都开始了变法运动,主要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
  李悝变法
  这是战国时期最早的一次变法。公元前400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开始变法。李悝是我国历史上法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变法主要内容有三点:
  (1)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在用人上要选贤举能。同时按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把禄位赏赐给有功于国家的人。
  (2)主张“尽地力”实行“善平籴”。鼓励农民勤劳耕作发展农业生产,同时由国家出面设“常平仓”以平抑粮价,以免农民损失太重。
  (3)制定《法经》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安定政治局面。
  李悝变法以后,魏国的国力日益强盛,成了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
   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了第一次变法。
  商鞅改“法”为“律”,制定连坐法,实行轻罪重刑。宣布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不告发的腰斩,一家藏“奸”,与投敌者受同样的处罚。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打破了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定封建等级制度,这就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政治势力。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商鞅规定,勤劳耕种,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就免除其本身的徭役;从事商业而贫困的,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隶。同时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说求官的活动。这次变法获得了初步成功。
  公元前352年,商鞅因功升为大良造,并开始了第二次变法。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废井田”“开阡陌封疆”“民得买卖”。这就承认了土地私有,允许买卖,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而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编制户口,就把全国政权、兵权集中到朝廷,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的政治体制,便于巩固统治,发展小农经济。统一度量衡,颁布标准的度量衡器,方便了税收和交换。此外,商鞅还制定秦律,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