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

都江堰古代时,成都平原水旱灾害十分严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多雨,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都江堰正好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由于岷江水速突然减慢,从岷江上游夹带来的大量泥沙在此淤积,使河床升高,形成一条悬河。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都江堰的修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七雄并立,战乱不断,秦国趁着巴国与蜀国之间的矛盾,一举攻占巴蜀,取得了成都平原。为了彻底驯服洪水,使蜀地成为秦国稳定的大后方,大约在公元前256年,李冰被秦昭王任命为蜀郡守。李冰上任后,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
  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势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用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上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 80公尺的山口。因为其形状酷似瓶口,人们为其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工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比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领大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米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因此取名“飞沙堰”。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命人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在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李冰命人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公元前256年,李冰为蜀郡守,他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依靠当地人民,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
  都江堰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这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很好的功效。
  (1)岷江鱼嘴分水工程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重要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水分成内外二江,西边为外江,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为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而成。由于鱼嘴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向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到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大约4成,外江进水量大约6成。这样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