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

  都江堰

(2)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飞沙堰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位置,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部位。由于飞沙堰高度稍低,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的上限时,多余的水便经过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飞沙堰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漩涡,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性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3)宝瓶口引水工程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的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故名为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之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的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都江堰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兼具有水运和城市供水的功能。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引一部分流向玉垒山的东侧,让成都平原的南半壁不再受水患的困扰,而北半壁又免于干旱之苦。几千年来,岷江在这里变害为利,造福人类,将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进而促进了整个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两千多年后,都江堰的汩汩清流仍浇灌着成都平原上百万亩的土地,仍一如既往地发挥着灌溉、泄洪、航运等诸多作用。都江堰作为“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成为中国水利史上的奇葩。